第8章 我太想进步了!

关灯
     黄书吏反问说:“有待如何?未有又待如何?” 杨植笑嘻嘻地说:“如果今日没有抄写事务,烦请黄先生拨冗到寒舍小酌一杯。

    ” 黄书吏想了想,杨植谋下书手这个临时工工作时,已经请过主簿和六房书吏吃饭。

    他迁移户籍也没有任何问题,只听过逃军千方百计脱籍转民户的,还没有听说民户主动转军户的。

     今日这小子脚步轻捷满面春风,必有好事,莫非年轻人见我年高德劭,想请我当个媒人?于是说道:“本有一些档案抄写,不过也不急于一时。

    当下无事,我们走吧。

    ”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家里冯氏已备好酒菜,袁守诚陪坐喝了两杯,便借口有事离开,院子里只留下杨植和黄书吏。

     杨植满脸笑容,给黄书吏筛了一杯水酒,说:“黄先生是户房老书吏,城里谁人不说你德高望重。

    几十年执掌户房,办事也是极为妥贴,县衙都是有口皆碑。

    ” 黄书吏谦让道:“都是虚名,我等读圣贤书,自当兢兢业业,不为浮名所累。

    不过这凤阳县的钱粮户口,没有人比我更熟悉,就是县尊的师爷,也少不得向我请教。

    ” 杨植应了一声说:“是极,黄先生人称凤阳活地图,谁人不知哪个不晓。

    现今我外公家有一桩麻烦事,非黄先生施以援手不能解决。

    ” 黄书吏知道前面的引子说完,杨植必有所求,便道:“你外公家是卫所军户,上头自有守备太监管辖,一向与民事无所牵扯,不知有什么麻烦事需要我效劳?” 杨植说:“黄先生可否将凤阳城西南的苗山划给军屯?” 黄书吏知道话儿来了,嘿嘿一笑反问道:“你可是想更改鱼鳞册?” 鱼鳞册和黄册是大明配套的土地户籍人口管理档案,明太祖高皇帝在朝廷的辖区内,即后世所称两京十三省进行人口的普查,编制了全国户口的总清册,唤作黄册。

     黄册把每一百一十户人民编为“一里”,在城里则叫“一坊”。

    由该里人民推举十名里长或坊长,安排与官府对接钱粮税收徭役事宜,每一里的黄册分为两份,一份自留,一份上交州县。

    州县再把黄册汇总报到朝廷,天下各州县黄册档案全部存于南京玄武湖岛上的档案库。

    官府每十年进行一次人口普查,核对、再造黄册。

     同时官府还对两京十三省的耕地、山林进行造册,叫做鱼鳞册。

    鱼鳞册里,大明的每块耕地都按实际形状画图并编上号码,写明四至、面积和田主姓名,并注明土地的性质、等级。

     所谓的编户齐民,就是直接受黄册和鱼鳞册管理的人民。

    不在官府黄册和鱼鳞册的人口土地,象西南、两湖、两广、草原、西北的一些地区和人口,就是化外之地、化外之民,官府则封当地头人为土司,由土司代朝廷管理。

     但是鱼鳞册上的土地、山林,也会受洪水、地震等不可抗力影响,改变其地理性状,所以鱼鳞册也要不定期普查、重新造册。

     黄书吏一个户房老吏,一听就知道杨植打的什么主意,又问道:“我对全县耕地山林户口不能说了如指掌,至少各乡风土人口心中有个大概的数,那个苗山就是一个石头荒山,你外公的卫所要它做甚?” 杨植也不藏着,坦然说:“黄先生,你也知道淮河两岸灾害频仍,凤阳民户免粮免役还行,但是卫所驻军免不了,得种军屯,向上交钱粮、服各种军役。

    军户都活不下去! 凤阳军户真苦、凤阳军户真难!凤阳卫所真危险! 不瞒你说,苗山上产石英,我外公想用石英造琉璃,为手下谋点生计。

    ” 黄书吏倒是于我心有戚戚焉,他沉吟一下说:“前几年凤阳又是水灾又是地龙翻身,鱼鳞册现在倒是正重新造册,那块地本来也是公地,但是……这个事,很难办呀。

    ” 黄书吏拖长音说着,看着杨植。

     杨植很想嚣张地说一声:“难办?那就别办喽。

    ”然后把桌子一掀。

    但是面前的桌子是石头的,掀起来要砸到脚的,于是只能说:“黄先生觉得哪里难办,尽管开口,我们一定给你办。

    ” 又压低声音说:“听说黄先生的孙儿下个月周岁,我外公备下四两银子为贺礼,黄先生可否满意?” 四两银子是知县一个月的俸禄,也是不低了。

    不料黄书吏摇摇头,说:“身在公门好修行。

    不是我矫情,我对钱没有兴趣。

    ” 杨植又问道:“那黄先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