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来者不善
关灯
小
中
大
老爷干脆就是放飞自我,连装都不装。
杨植身穿锦衣卫服饰,后面跟着赵大张二,昂首挺胸直入南京吏部门槛,传达室的吏员看到杨植的打扮,拦都不敢拦一下,还以为是哪位官老爷犯了事,要被缇骑请去喝茶。
吏部后院的几位老干部围在棋局边指手画脚,和大街上围观棋摊的看客并无两样。
面对后院门口而坐的对弈官员捻起一个马正要落子,一抬头看到杨植气宇轩昂地走了进来,不禁手一抖,棋子跌落棋盘上。
围观的官员愕然转头看去,只见一名身材高大的锦衣卫在后院门口笑吟吟地看着下棋的众位官老爷,几位官员不禁大窘。
罗钦顺字允升,号整庵,任南京吏部右侍郎。
他没有孤傲不群,也随大流在围观之人当中,此刻定睛细看,才认出来眼前此人正是几个月前拿着王阳明的书信来求见自己的少年,见他现在已经是一身锦衣卫军官装扮,气质大为不同。
罗钦顺震惊不已,脸涨得通红,感觉自己就像冰清玉洁的小媳妇被出其不意抓奸!失声叫道:“怎么是你?” 杨植恭敬地回答说:“这几月研习气学,偶有心得,今日得空向罗翰林请教。
” 围观的官员纷纷向罗钦顺投来羡慕的目光,气学这么小众的学术都有粉丝。
当下就有一个官员说:“整庵公如空谷幽兰,却不料有一名锦衣卫知音!” 罗钦顺一阵心塞,这少年怎么就像一张狗皮膏药贴住自己?如果说是刷声望,但以少年的锦衣卫身份,根本不可能混进士林圈,没有人替他吹捧造势! 众目睽睽之下,身为读书人,有教无类的形象还是要维持。
不管怎么说,有粉丝慕名而来,罗钦顺的心中还是有点小虚荣,当即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杨植毫不犹豫回答说:“天道即人道,即民以见天,即欲以见理也。
” 卧槽,吃瓜群众大惊,这个少年有货!程朱理学说存天理灭人欲,少年却说人欲见天理。
这已经有点离经叛道了。
罗钦顺其实偏向理学,认为人欲肆而天理灭。
他也不想就天理人欲问题与杨植辩驳,又问道:“我认为理即是气之理,你怎么看?” 杨植回答说:“理在气中,理气不分离。
气无时无刻不在运动,其运动之理被人感知。
” 围观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官老爷们都是从小读朱熹版《四书》考上功名的,朱熹说“理生气”,这少年的说法完全是否定朱熹。
杨植这番话给围观官员留下深刻的印象,颠覆了他们从小到大的三观。
幸好大明的政治正确是言路通畅,官员们平时也不会思考这种“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的问题。
面对一个少年,如果复读什么朱子语录,又显得没有水平。
气氛一下冷场了,杨植见状,抱拳说:“小子我初识的学术大师是王阳明先生,但是罗翰林更对我的胃口,一看到罗翰林的文章就备感亲切,于我心有戚戚焉!于是经阳明先生举荐,才不断钻研罗翰林的学术,期望罗翰林能收我为弟子!” 王阳明好收弟子是出了名的,几乎是来者不拒,有时见到天份高的人甚至会主动邀请纳入门下。
众人看得
杨植身穿锦衣卫服饰,后面跟着赵大张二,昂首挺胸直入南京吏部门槛,传达室的吏员看到杨植的打扮,拦都不敢拦一下,还以为是哪位官老爷犯了事,要被缇骑请去喝茶。
吏部后院的几位老干部围在棋局边指手画脚,和大街上围观棋摊的看客并无两样。
面对后院门口而坐的对弈官员捻起一个马正要落子,一抬头看到杨植气宇轩昂地走了进来,不禁手一抖,棋子跌落棋盘上。
围观的官员愕然转头看去,只见一名身材高大的锦衣卫在后院门口笑吟吟地看着下棋的众位官老爷,几位官员不禁大窘。
罗钦顺字允升,号整庵,任南京吏部右侍郎。
他没有孤傲不群,也随大流在围观之人当中,此刻定睛细看,才认出来眼前此人正是几个月前拿着王阳明的书信来求见自己的少年,见他现在已经是一身锦衣卫军官装扮,气质大为不同。
罗钦顺震惊不已,脸涨得通红,感觉自己就像冰清玉洁的小媳妇被出其不意抓奸!失声叫道:“怎么是你?” 杨植恭敬地回答说:“这几月研习气学,偶有心得,今日得空向罗翰林请教。
” 围观的官员纷纷向罗钦顺投来羡慕的目光,气学这么小众的学术都有粉丝。
当下就有一个官员说:“整庵公如空谷幽兰,却不料有一名锦衣卫知音!” 罗钦顺一阵心塞,这少年怎么就像一张狗皮膏药贴住自己?如果说是刷声望,但以少年的锦衣卫身份,根本不可能混进士林圈,没有人替他吹捧造势! 众目睽睽之下,身为读书人,有教无类的形象还是要维持。
不管怎么说,有粉丝慕名而来,罗钦顺的心中还是有点小虚荣,当即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杨植毫不犹豫回答说:“天道即人道,即民以见天,即欲以见理也。
” 卧槽,吃瓜群众大惊,这个少年有货!程朱理学说存天理灭人欲,少年却说人欲见天理。
这已经有点离经叛道了。
罗钦顺其实偏向理学,认为人欲肆而天理灭。
他也不想就天理人欲问题与杨植辩驳,又问道:“我认为理即是气之理,你怎么看?” 杨植回答说:“理在气中,理气不分离。
气无时无刻不在运动,其运动之理被人感知。
” 围观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官老爷们都是从小读朱熹版《四书》考上功名的,朱熹说“理生气”,这少年的说法完全是否定朱熹。
杨植这番话给围观官员留下深刻的印象,颠覆了他们从小到大的三观。
幸好大明的政治正确是言路通畅,官员们平时也不会思考这种“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的问题。
面对一个少年,如果复读什么朱子语录,又显得没有水平。
气氛一下冷场了,杨植见状,抱拳说:“小子我初识的学术大师是王阳明先生,但是罗翰林更对我的胃口,一看到罗翰林的文章就备感亲切,于我心有戚戚焉!于是经阳明先生举荐,才不断钻研罗翰林的学术,期望罗翰林能收我为弟子!” 王阳明好收弟子是出了名的,几乎是来者不拒,有时见到天份高的人甚至会主动邀请纳入门下。
众人看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