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陟罚臧否

关灯
    紫禁城的布局其实就是一个大号的县衙门。

    正如县衙进门就是六房一样,从午门进了紫禁城第一层就是文渊阁和六部给事中驻紫禁城办事处。

     翰林院在制度上是皇帝的秘书室、参谋部,翰林在汉朝、晋朝被称为侍中,理论上和太监系统一样,同属于内廷。

    内廷人员选拔升迁与外朝不同,不经过吏部铨叙、大臣廷推,由皇帝一言而决。

     内阁就是翰林院派驻皇宫的机关,以文渊阁为办公室。

     文渊阁在紫禁城东华门内。

    魏彬从西苑太液池出来,没有绕紫禁城,直接从西华门穿过皇宫来到文渊阁。

     正德十四年,内阁共有杨廷和、梁储、蒋冕、毛纪四位大学士。

    今晚在文渊阁值守的是首辅杨廷和、四辅毛纪两位阁老。

     两位大学士在值班室里被魏彬从床上叫起来,披着衣服来到文渊阁正堂看正阳、临淮两位税务大使的奏疏。

    北京三月还在下雪,文渊阁值守的中书舍人生着火,烧上一壶热茶,热了一碟点心请两位阁老垫垫肚子。

     两位阁老吃着点心喝着热茶,听中书舍人念完奏疏也是无语。

     阁老见惯大场面,凌晨睡意正浓被人叫起,还认为是宣大防线示警或淮河春汛决堤,须打起十分精神对待,结果是这种小事。

     刚才魏老公传达了圣上的态度也很明确,对凤阳行商破关抗税事件不以为意。

     杨廷和懒洋洋地问毛纪:“海翁,你怎么看?” 毛纪是山东莱州人,原籍在凤阳府泗县。

    他打了个哈欠说:“内阁中没有人比我更懂凤阳!太祖的恩情还不完,凤阳永远是我皇明的基本盘,要相信凤阳民众! 事情经过不可听一面之词,等寿州县、临淮县、凤阳府、中都守备太监的奏疏来了再说。

    ” 内阁此时还没有形成首辅制,阁老们的座次只是按入阁的先后排名,理论上阁老们是平等的。

     杨廷和听完奏疏心中骂了一句“先人板板”。

    他是四川成都人,原籍吉安府,已经不知道吉安骂人的话了。

     大明广有天下,隔三差五就有天变异象、地龙翻身、洪水火灾大旱、民变边警等重大事件报上来,内阁经常于深夜从床上被唤醒处理急件。

     这段时间大明四海升平,气焰嚣张的流寇被平定,犯边的鞑靼小王子远遁。

    内阁晚上乐得清静,今晚居然被这种微不足道的破事扰人酣梦。

     杨廷和赞同毛纪的看法,两人回到各自的休息室补回笼觉。

     下午寿县、临淮县、凤阳府、中都守备太监的奏疏陆续到达内阁。

     凤阳知府说两地钞关税吏骄横,平日对行商习惯性呵斥,而凤阳人常以皇亲国戚自矜,对税吏多有不满,破关事件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乃是中央与地方积累的矛盾总暴露! 寿县、临淮则说知府一味迎合地方情绪,没有大局观,经常抱怨凤阳府水旱频仍,知府时不时要打报告给户部请求减免钱粮,下拨救灾款,为什么不把钞关收入就地征用?这种言论不可避免地影响当地人民对钞关的看法。

     中都守备太监则弹劾凤阳府、寿县、临淮县应对突发事件的表现非常颟顸,互相推诿扯皮,没有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安抚民众。

    尤其是凤阳府在此次破关抗税事件上没有站在凤阳府的高度看问题,负起统筹协调之责。

     内阁中负责处理凤阳破关事件的是毛纪,他看了几份奏疏后不置可否,丢到一旁。

    这种互相甩锅攻讦的奏章他见多了。

     过了几天,没等到有人来给凤阳府递话。

    毛纪出宫休沐时,路上碰到一个翰林闲聊,翰林说自己曾任某省乡试主考官,收了不少弟子,其中就有寿县知县。

     翰林院是清华之地,看淡名利地位。

    翰林之间不以官位论大小,而是以入翰林院的前后秩序排辈份的。

    路遇的翰林与毛纪同在成化二十三年馆选为翰林。

     两日后毛纪写好票拟:凤阳府敷衍塞责,统筹不力,令其致仕,暂由府丞署理;寿县是事件首发之地,对寿县予以训斥;临淮县在寿县正阳关事件发生后未能警醒,做到防范于未然,予以训斥并罚俸半年。

     这个票拟和内阁的其他票拟都交给了司礼监,司礼监太监魏彬审核一遍后觉得没有问题,正要向圣天子正德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