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天意
关灯
小
中
大
骆安及张佐黄锦鲍忠等太监前来。
骆安是潜邸旧人,兴献王府前锦衣卫千户首领,如今是锦衣卫都指挥使,他受兴献王及嘉靖影响,为人谦恭爱好文章经义,跟文臣们关系不错。
嘉靖坐定御座,骆安等人侍立两侧,座下众人行过朝常礼后,便听罗钦顺讲气学。
罗钦顺从张载讲起,他的观点与湛若水相反,先说气是理的本体,先有物质后有规律,讲完本体论又讲认识论,还批驳王阳明提倡排开外求,致力于反观内省云云。
众人听得昏昏欲睡,罗钦顺的讲学能力实在差,根本谈不上深入浅出,与湛若水相去不可以道里计。
难怪没有人跟他学气学。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一堂课讲完,到了互相讨论的时间,众人都不愿意提问辩驳。
平时讲官讲的是历朝历代治理得失案例分析,大家踊跃参与,一旦发言得到皇帝首肯,就可以平地升级、得赏赐。
而学术交流辩不出来对错,没有人想露这个脸,一时文华殿内冷场。
嘉靖轻吐纶音道:“本朝三大学术大师,湛先生、罗先生的讲座俱已听过,待王阳明服丧期满,让王阳明来北京,听听他讲的如何。
” 去年六月嘉靖召过一次王阳明来奏对,被杨廷和所阻,当时湛若水还当面质问杨廷和为什么极力反对王阳明上京。
杨廷和听到嘉靖这么说,急忙出列奏道:“王阳明遭遇父丧,多次上疏辞官,内阁已极力挽留。
” 嘉靖没有再说这个话题,问道:“二月初七会试在即,各地举子齐聚北京,流言四起,会试都是这样么?” 杨廷和又奏道:“历科会试皆是如此,我等翰林皆要接待同乡举子,已经习惯了。
” 嘉靖挥挥手,道:“众位先生看看这些奏疏。
” 杨廷和从太监接过奏疏,原来是锦衣卫上报的举子动向。
那些考官、考题分析,杨廷和并不在意,每科都是如此。
但是考生们说“杨廷和权倾朝野,所以同考官不会有杨廷和的门生弟子”,把杨廷和吓了一跳。
没有哪个皇帝能容忍权臣,何况嘉靖少年老成意志坚定,喜怒不形于色,说话模棱两可,谁知道他是怎么想的? 入他先人!这是哪个王八蛋说的? 杨廷和紧张思考,脸上不露声色,把奏疏传给蒋冕。
蒋冕看后哭笑不得,流言说自己必定是主考官,石珤是副主考,还分析说前三道考题中,《孟子》两道,《论语》一道,居然有理有据。
毛纪接过奏疏浏览一下,流言只是分析说自己不可能为主考,便将奏疏转给费宏。
流言还说刚起复的费宏必然是主考官,副主考则是罗钦顺,两个江西人。
本科会试录取的江西籍进士应该是过去的两倍,理所当然! 还别说,举子们不愧是大明王朝最聪明的人群,几项猜测是条理清晰,逻辑严谨。
按原时空就是蒋冕主考,石珤副主考,虽然石珤任翰林院掌院学士时,担任过上一科会试主考。
杨蒋费三位阁老都看向毛纪:流言只排除了你,你出来为内阁大学士说几句! 毛纪只好出来奏道:“陛下,此乃人之常情,京师每三年都会遇到此种场景!凡是翰林院的同僚、及由翰林出身之言官、六部郎中,每逢会试即门庭若市,同乡考生莫不纷至沓来,猜测、议论考官、考题! 只要不泄题,朝廷不会管的!” 嘉靖平静似水,看看御座下的一群官员。
郭勋成功地引起了他的注意,座下只有郭勋是武官。
“武定侯,你超然独立,这事你怎么看?” 郭勋接过奏疏端详片刻,躬身回禀道:“陛下,各省举子来到京师即遍访同乡官员,千方百计猜测考官人选,不足为奇! 其实也比较好猜测,所以才有程敏政与唐伯虎之事。
” 嘉靖不再言语,结束经筵。
杨廷和今日不用去文渊阁当值,和外朝六部尚书们及郭勋一起走出紫禁城。
路上礼部尚书毛澄抱怨道:“杨阁老,我屡次上疏乞骸骨,为何至今不批?” 杨廷和苦笑着说:“大宗伯,你立下迎立之功,却在圣上甫即大位之时致仕,这让天下人怎么看?我辈久居中枢,当相忍为国!” 毛澄解释道:“我真的不是恃功要挟君上,身体实在撑不住,太累了!太医院的
骆安是潜邸旧人,兴献王府前锦衣卫千户首领,如今是锦衣卫都指挥使,他受兴献王及嘉靖影响,为人谦恭爱好文章经义,跟文臣们关系不错。
嘉靖坐定御座,骆安等人侍立两侧,座下众人行过朝常礼后,便听罗钦顺讲气学。
罗钦顺从张载讲起,他的观点与湛若水相反,先说气是理的本体,先有物质后有规律,讲完本体论又讲认识论,还批驳王阳明提倡排开外求,致力于反观内省云云。
众人听得昏昏欲睡,罗钦顺的讲学能力实在差,根本谈不上深入浅出,与湛若水相去不可以道里计。
难怪没有人跟他学气学。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一堂课讲完,到了互相讨论的时间,众人都不愿意提问辩驳。
平时讲官讲的是历朝历代治理得失案例分析,大家踊跃参与,一旦发言得到皇帝首肯,就可以平地升级、得赏赐。
而学术交流辩不出来对错,没有人想露这个脸,一时文华殿内冷场。
嘉靖轻吐纶音道:“本朝三大学术大师,湛先生、罗先生的讲座俱已听过,待王阳明服丧期满,让王阳明来北京,听听他讲的如何。
” 去年六月嘉靖召过一次王阳明来奏对,被杨廷和所阻,当时湛若水还当面质问杨廷和为什么极力反对王阳明上京。
杨廷和听到嘉靖这么说,急忙出列奏道:“王阳明遭遇父丧,多次上疏辞官,内阁已极力挽留。
” 嘉靖没有再说这个话题,问道:“二月初七会试在即,各地举子齐聚北京,流言四起,会试都是这样么?” 杨廷和又奏道:“历科会试皆是如此,我等翰林皆要接待同乡举子,已经习惯了。
” 嘉靖挥挥手,道:“众位先生看看这些奏疏。
” 杨廷和从太监接过奏疏,原来是锦衣卫上报的举子动向。
那些考官、考题分析,杨廷和并不在意,每科都是如此。
但是考生们说“杨廷和权倾朝野,所以同考官不会有杨廷和的门生弟子”,把杨廷和吓了一跳。
没有哪个皇帝能容忍权臣,何况嘉靖少年老成意志坚定,喜怒不形于色,说话模棱两可,谁知道他是怎么想的? 入他先人!这是哪个王八蛋说的? 杨廷和紧张思考,脸上不露声色,把奏疏传给蒋冕。
蒋冕看后哭笑不得,流言说自己必定是主考官,石珤是副主考,还分析说前三道考题中,《孟子》两道,《论语》一道,居然有理有据。
毛纪接过奏疏浏览一下,流言只是分析说自己不可能为主考,便将奏疏转给费宏。
流言还说刚起复的费宏必然是主考官,副主考则是罗钦顺,两个江西人。
本科会试录取的江西籍进士应该是过去的两倍,理所当然! 还别说,举子们不愧是大明王朝最聪明的人群,几项猜测是条理清晰,逻辑严谨。
按原时空就是蒋冕主考,石珤副主考,虽然石珤任翰林院掌院学士时,担任过上一科会试主考。
杨蒋费三位阁老都看向毛纪:流言只排除了你,你出来为内阁大学士说几句! 毛纪只好出来奏道:“陛下,此乃人之常情,京师每三年都会遇到此种场景!凡是翰林院的同僚、及由翰林出身之言官、六部郎中,每逢会试即门庭若市,同乡考生莫不纷至沓来,猜测、议论考官、考题! 只要不泄题,朝廷不会管的!” 嘉靖平静似水,看看御座下的一群官员。
郭勋成功地引起了他的注意,座下只有郭勋是武官。
“武定侯,你超然独立,这事你怎么看?” 郭勋接过奏疏端详片刻,躬身回禀道:“陛下,各省举子来到京师即遍访同乡官员,千方百计猜测考官人选,不足为奇! 其实也比较好猜测,所以才有程敏政与唐伯虎之事。
” 嘉靖不再言语,结束经筵。
杨廷和今日不用去文渊阁当值,和外朝六部尚书们及郭勋一起走出紫禁城。
路上礼部尚书毛澄抱怨道:“杨阁老,我屡次上疏乞骸骨,为何至今不批?” 杨廷和苦笑着说:“大宗伯,你立下迎立之功,却在圣上甫即大位之时致仕,这让天下人怎么看?我辈久居中枢,当相忍为国!” 毛澄解释道:“我真的不是恃功要挟君上,身体实在撑不住,太累了!太医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