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读书人破事多

关灯
    大明的读书人如果能考中进士,那他要参加六次大考,俗称过六关,凡是让他通过大考试的考官都是他的座师。

     在理论上,一个进士有六位座师:知县、知府、提学、乡试主考官、会试主考官、殿试主考官即皇帝。

     但是我华夏儿女非常势利,这些座师的重要性,考生是按考上后获得的利益大小,从皇帝开始往下排的。

     所以能让考生通过后,送礼跪拜认老师的,至少是乡试主考官。

     点考生为秀才的提学,对考生的职业前途的影响很小,勉强被考生称为小座师。

     杨植本来可以像其他考生一样,狂歌痛饮通宵达旦,释放心中的喜与悲;或者就此打马回家,与提学山高路远再不相见。

    但是晚上,杨植还是以学生的名义去官驿拜见了张鳌山。

     提学御史这个官位的权力太大,一个提学三年一任后,朝廷会立刻换人,考生与提学的联系也非常少,一般没有听说过秀才给提学送礼拜师的。

     张鳌山考虑一下,决定还是接见杨植。

    果然杨植不是来送礼拜师的,两人见面寒暄几句,很默契地没提院试的事。

     读书人说话没有那么直截了当,张鳌山烛光下熟视杨植良久,说道:“前日,丛丰山书信中提及于你,说你知书达礼见多识广,又为人聪慧勇于任事,是一个可造之材!” 丛兰这个浓眉大眼的山东大汉就是心眼直,爱说老实话! 杨植端起茶杯喝了口茶,谦虚地说道:“其实我也没有那么好,我只是把常人喝茶的时间用在学习上。

    ” 张鳌山严重怀疑丛总督看走了眼,很想也端起茶杯说一句“请喝茶”把杨植赶走。

     自己点的案首,含泪也要认下! 张鳌山迟疑地说:“我的情况,你了解多少?” 大明王朝时期,江西吉安府特产官老爷,所谓的“一门三进士,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十里九布政”就是说吉安府。

     张鳌山出生于吉安府传统的一门三进士之家。

    曾祖父、祖父都是进士出身,历任高官。

    先祖在御史任上随英宗睿皇帝出征,在土木堡力战捐躯。

     张鳌山遗传了先人会读书的基因,从小便是“别人家的孩子”,大明又有神童崇拜的风气,这就被宁王注意到了。

     宁王怜惜张鳌山这个烈士子女,在张鳌山少年时就经常资助他。

    张鳌山考上进士当上御史后,依然与宁王往来密切,接受宁王的馈赠,为宁王在朝中代言,而且曾经受宁王指使,上疏弹劾右都御史俞谏,迫使俞谏致仕。

     现在宁王反意已明,张鳌山想起自己的这段黑历史,寝食难安。

    从华夏的伦理上,宁王对他有恩,类似于亦师亦父的角色;但华夏还有一个更大的伦理,就是天子为天下人之君父。

     按伦理,如果宁王胜利还好办,学杨士奇杨荣等前辈先贤就行了;如果宁王失败,张鳌山应该自尽以答谢宁王的恩情! 很难办呀! 杨植安慰说:“事在人为!有些事,你不去做,怎么知道有没有效果呢?” 张鳌山太息道:“我并非没有想过如何去做!只是思前想后,始终找不到解决办法!” 原先历史上宁王杀官造反后,张鳌山发布一篇讨宁檄文算是表明立场。

    但是皇上显然不认可,派锦衣卫把张鳌山逮捕,押入诏狱。

    幸亏王阳明等人极力营救,上疏力辩,张鳌山终于在诏狱中被关了一年后得以释放。

     杨植让张鳌山屏退下人,低声说:“大宗师你写几封信,信中要有称颂今上英明神武,劝宁王一心一意侍奉君父,退还护卫等内容。

    ”想想又说:“日期写正德八年、十年,你考上进士之后的日子。

    ” 张鳌山愣了片刻,愕然问道:“这有什么用?” 杨植淡淡一笑:“我是锦衣卫,我自然有办法。

    ” 见张鳌山开始写信,杨植又说:“你再写一封信,写给一个名叫涂惟的南昌举人。

    ” 这涂惟又是谁? 按杨植的要求,张鳌山做完功课,不安地说道:“暗室亏心,神目如电!吾自欺乎?欺天乎!” 踏马的书呆子就是破事多!这么洁身自爱,有能耐你现在就自挂东南枝呀! 不装了,摊牌了!杨植露出反派枭雄的狰狞面目:“成大事者不拘小节!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大宗师,你也不想体验狱卒的尊贵吧?” 果然恐惧才是自由,君临才是解放,矛盾才是真理!大宗师不再犹豫,把写好的几封书信交给杨植,殷殷叮嘱道:“姑且相信丛丰山一次!希望不会所托非人!” 次日,大宗师继续尽职尽责地提调江北学校,凤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