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会试
关灯
小
中
大
乡试被称为秋闱,会试被称为春闱,两者的考试方式、流程完全一样,都是考三场。
由于会试的重要性,其同考官是乡试的一倍,达到十五、十六人之多,到嘉靖后期固定为十八人,人称十八房。
而且会试有一个不同之处,会试主考官除了出题之外,还会自己根据题目写四书的小作文,然后发给同考官,让他们阅卷时以此为模板挑选试卷。
但是,嘉靖二年完全不一样,这一科的四书考题,是嘉靖亲自出题。
三道四书题,其中两道出自《中庸》,一道出自《大学》。
乡试、会试都没有偏题怪题小题截搭题,而是从四书中选一大段几十上百字,有明确而且完整意思的句子为题。
《中庸》、《大学》讲如何通过学习、实践来提升个人修为,主旨是认识论。
毛澄认为嘉靖从这两本书中选题,明显是想传递什么言外之意。
他为了写范文又抓断了不少头发。
本科考生人数四千余人,最后确定录取四百一十人,南北中三榜平均录取率百分之十。
这个录取率远高于乡试,所以说“金举人银进士”是有道理的。
这四百一十个中式举人名额当中,中榜五十人,北榜一百二十人,剩下二百四十人是南榜的。
考生二月六日进场,领了号牌,按南、北、中榜各自进入不同的考棚。
七日开考,二月十三日才考完第三场。
四千余份共数万张试卷弥封、誊录、对读完毕送入同考阅卷官的房中,基本就是二十日左右了。
按《大明会典》规定,二月二十七日填榜。
填好正榜后,便张挂在礼部,会试榜也叫做甲榜,乡试榜叫乙榜。
这中间阅卷、排名的时间只有七天,可想而知阅卷官的工作量是如何大。
因此,对于拟诏书、制诰、判决之类的公文写作,以及诗歌、历史、策论,阅卷官根本不会看。
拟诏、制诰、判决等都有固定的公文格式,在套话的空白处填上事由、人名、结果就行了;如果能过会试,殿试就只考策论,那才是显出考生分析问题的水平。
为了节约时间,五经的同考官早早就约定了每一房里面,南、北、中三榜中式举子的人数。
在考生枯坐考棚写小作文时,考官们在后院喝茶聊天。
考官被封闭期间,伙食很好。
考官们这个时候最轻松。
杨慎非常谦虚,过来跟张潮打招呼道:“张前辈,我是第一次当同考官,请教一下?” 张潮连说不敢当:“状元大才,我啷个敢说指教!我们去走走消食?” 两人起身出了后院的饭堂,来到一处庭院中,杨慎道:“张前辈可得留心礼房送来的中榜试卷!” 张潮点点头道:“没有问题,那王宠的礼经解读我也看过!只是广西云南贵州的士子才俊亦有很多在南京国子监读书的,他们的文章思路观点完全是江南风格,只怕不好分辨。
” 杨慎笑了一下道:“科举本来就是七成靠运气。
人生世上,只须合眼放步,以听造物之低昂而已!我听说曾有一个阅卷官,把送到他房里的卷子,闭眼从中随机抽取,抽到的就打圈通过,不也没有人说什么,这就叫老天让他们中!” 张潮迟疑道:“但是我辈当年亦是十年寒窗,考试时也希望考官兢兢业业,莫使自己心血付诸东流。
” “那苏州名士文徵明,屡试不第,不也没有办法?最后还要靠江南官宦推荐才以贡生身份入我们翰林院,过段时间他就会来北京。
你再看看我。
当年我第一次参加会试,王鏊相公任主考官,却不小心把我的试卷烧了,耽搁了我三年,本来那一科我就应该中状元的!” 说到这里,杨慎站在庭院中,看着碧蓝无云的天空喃喃自语道:“此天意也!殆非人力所为!” 二月十三日傍晚,顺天府贡院大门打开,吐出一群群蓬头垢面精疲力竭的考生。
在锦衣卫的目光下,考生的试卷被送到后院的工房由工人弥封起来。
弥封过的试卷被编上号送到书房。
书房里有从各衙门调来的百余名书手,他们用朱笔把每张试卷仔细誊录一遍。
誊录完毕后,书手们还要把自己手上的朱笔试卷读一遍,有人拿着考生的墨笔试卷在旁校验,如果书手誊录有误,就必须要刮擦、涂改
由于会试的重要性,其同考官是乡试的一倍,达到十五、十六人之多,到嘉靖后期固定为十八人,人称十八房。
而且会试有一个不同之处,会试主考官除了出题之外,还会自己根据题目写四书的小作文,然后发给同考官,让他们阅卷时以此为模板挑选试卷。
但是,嘉靖二年完全不一样,这一科的四书考题,是嘉靖亲自出题。
三道四书题,其中两道出自《中庸》,一道出自《大学》。
乡试、会试都没有偏题怪题小题截搭题,而是从四书中选一大段几十上百字,有明确而且完整意思的句子为题。
《中庸》、《大学》讲如何通过学习、实践来提升个人修为,主旨是认识论。
毛澄认为嘉靖从这两本书中选题,明显是想传递什么言外之意。
他为了写范文又抓断了不少头发。
本科考生人数四千余人,最后确定录取四百一十人,南北中三榜平均录取率百分之十。
这个录取率远高于乡试,所以说“金举人银进士”是有道理的。
这四百一十个中式举人名额当中,中榜五十人,北榜一百二十人,剩下二百四十人是南榜的。
考生二月六日进场,领了号牌,按南、北、中榜各自进入不同的考棚。
七日开考,二月十三日才考完第三场。
四千余份共数万张试卷弥封、誊录、对读完毕送入同考阅卷官的房中,基本就是二十日左右了。
按《大明会典》规定,二月二十七日填榜。
填好正榜后,便张挂在礼部,会试榜也叫做甲榜,乡试榜叫乙榜。
这中间阅卷、排名的时间只有七天,可想而知阅卷官的工作量是如何大。
因此,对于拟诏书、制诰、判决之类的公文写作,以及诗歌、历史、策论,阅卷官根本不会看。
拟诏、制诰、判决等都有固定的公文格式,在套话的空白处填上事由、人名、结果就行了;如果能过会试,殿试就只考策论,那才是显出考生分析问题的水平。
为了节约时间,五经的同考官早早就约定了每一房里面,南、北、中三榜中式举子的人数。
在考生枯坐考棚写小作文时,考官们在后院喝茶聊天。
考官被封闭期间,伙食很好。
考官们这个时候最轻松。
杨慎非常谦虚,过来跟张潮打招呼道:“张前辈,我是第一次当同考官,请教一下?” 张潮连说不敢当:“状元大才,我啷个敢说指教!我们去走走消食?” 两人起身出了后院的饭堂,来到一处庭院中,杨慎道:“张前辈可得留心礼房送来的中榜试卷!” 张潮点点头道:“没有问题,那王宠的礼经解读我也看过!只是广西云南贵州的士子才俊亦有很多在南京国子监读书的,他们的文章思路观点完全是江南风格,只怕不好分辨。
” 杨慎笑了一下道:“科举本来就是七成靠运气。
人生世上,只须合眼放步,以听造物之低昂而已!我听说曾有一个阅卷官,把送到他房里的卷子,闭眼从中随机抽取,抽到的就打圈通过,不也没有人说什么,这就叫老天让他们中!” 张潮迟疑道:“但是我辈当年亦是十年寒窗,考试时也希望考官兢兢业业,莫使自己心血付诸东流。
” “那苏州名士文徵明,屡试不第,不也没有办法?最后还要靠江南官宦推荐才以贡生身份入我们翰林院,过段时间他就会来北京。
你再看看我。
当年我第一次参加会试,王鏊相公任主考官,却不小心把我的试卷烧了,耽搁了我三年,本来那一科我就应该中状元的!” 说到这里,杨慎站在庭院中,看着碧蓝无云的天空喃喃自语道:“此天意也!殆非人力所为!” 二月十三日傍晚,顺天府贡院大门打开,吐出一群群蓬头垢面精疲力竭的考生。
在锦衣卫的目光下,考生的试卷被送到后院的工房由工人弥封起来。
弥封过的试卷被编上号送到书房。
书房里有从各衙门调来的百余名书手,他们用朱笔把每张试卷仔细誊录一遍。
誊录完毕后,书手们还要把自己手上的朱笔试卷读一遍,有人拿着考生的墨笔试卷在旁校验,如果书手誊录有误,就必须要刮擦、涂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