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灵山之灵]

关灯
    第十九章:灵山之灵 戊申年六月初六,寅时五刻,棋盘峰巅的雾霭比往日浓了九分。

    无头石人公的花岗岩躯体披着苔藓织就的青衫,石颈处的断痕已被千年风雨磨成温润的弧面,晨间的露水顺着他石肩的褶皱汇聚,在胸口凹处积成小小的镜湖,倒映着三十六峰的剪影。

    山风掠过他腰间的草绳——那是百年前香客系上的祈福带,褪色的红绸在雾中若隐若现,像一串未散的经咒。

     “石人公醒了!”山脚下的更夫敲响铜锣,声浪震落松针上的露珠。

    庙祝老钟背着香篓拾级而上,竹篓里的艾草与檀香混着晨露蒸腾,在他身后画出蜿蜒的烟路。

    行至“百步云梯”中段,忽见石人公的石掌边缘泛着微光,五根石指的缝隙间,竟生长出几簇淡紫色的灵香草,花瓣上的露珠映着朝霞,如同碎钻缀满岩缝。

     “今日是您的诞辰呢。

    ”老钟对着石人公的断颈轻声念叨,将三炷香插入石掌前的凹槽。

    香头刚燃,云雾突然翻涌,在石人公膝头聚成“风调雨顺”四个大字,转瞬又化作蝴蝶,振翅飞向各座峰峦。

    老钟眯起眼,看见二十里外的梯田在雾中若隐若现,稻秧正顶着露珠舒展,仿佛听见了大地的呼吸。

     一、降魔祛灾 (一)晨光中的朝圣路 卯时初刻,第一缕阳光劈开雾霭,将“千级天阶”染成金红色。

    每块青石上的脚印凹痕都闪着微光,那是千年朝圣者的鞋底与岩石摩擦出的包浆,深者可容指节,浅者如吻痕,记录着无数次“心有回响”的触碰。

    古松列队而立,树龄逾千年的“迎客松”枝干横斜,松针上的露珠滴落石阶,发出“叮咚”清响,与远处传来的山歌声应和——采茶女的竹篓里,新摘的灵山云雾茶还带着晨露,叶片上的绒毛在光线下如同覆雪。

     行至“试剑石”前,可见半人高的摩崖石刻隐现于晨雾。

    篆文“灵山之灵”四字每划都深及寸许,笔画间嵌着细碎的云母,阳光掠过便金屑纷飞。

    传说东晋葛洪在此炼丹,见巨石如人,遂以剑刻字,石粉落地成泉,饮之可祛病。

    此刻有位老农用葫芦接取石缝渗水,水珠落入葫芦时发出清越的“当”声,如同金石相击。

     (二)石人殿前的叩首 转过“回马岭”,石人殿的飞檐突然刺破雾层。

    琉璃瓦上的金箔在阳光下流淌,檐角的风铃刻着三十六峰图案,风过处叮咚作响,恍若群峰私语。

    殿前香炉中,檀香与艾草烟交织成螺旋,托着信徒们的祈愿扶摇直上。

    穿青布衫的老者跪在蒲团上,额头抵着冰凉的砖面,手捧的木盘里摆着新麦磨的饼、山泉水酿的酒,还有一束带根的稻秧——他的稻田上月遭了雹灾,秆叶折损过半。

     “石人公啊,”老者的声音混着哽咽,手指摩挲着稻秧的断茎,“俺爹临终前说,您当年用石掌抚平过洪水冲毁的田垄。

    如今俺这把老骨头不求旁的,只盼稻穗能灌浆,莫让孙儿们饿肚子……”他说话时,石人公膝头的灵香草突然无风自动,几瓣紫花飘落在木盘里,恰好覆在稻秧断口,竟似天然的绷带。

     (三)胡昭祠的佛音 毗邻石人殿的胡昭祠传来罄音,沙门昙远正在为信众念《药师经》。

    祠内供奉的胡昭石像手持书卷,目光却望向殿外的石人公——这位三国时期的隐士曾在灵山结庐,兼修儒道,死后百姓念其德行,建祠供奉,千年后竟与石人公信仰交融。

    此刻昙远的袈裟上绣着灵山地图,经声中混着松涛,竟与石人殿的钟鼓形成和鸣。

     “昔者胡公在此,观石人而悟‘天地有灵,在乎民心’。

    ”昙远合掌望向叩拜的老妪,她怀中抱着病弱的孙儿,“今日诸位焚香,非求石人显圣,乃求自心清明。

    石人公的断首,正喻‘去妄存真’,心无杂念,方得回响。

    ”话音未落,祠顶的天窗忽透阳光,在胡昭像的书卷上投下石人公的影子,两者的手势竟如出一辙,皆是掌心向上,托着无形的福祉。

     二、有求必应 (一)云海上的香火图 巳时正,九十九宫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