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佛光普照]
关灯
小
中
大
第三十二章佛光普照
一、祥云绕峰
(一)金顶初辉
卯时三刻,灵山主峰的积雪尚未融化,东方天际已泛起蟹壳青。
释迦塔的鎏金塔刹最先捕捉到第一缕晨光,如同一支点燃的金烛,将方圆十里的晨雾染成琥珀色。
塔身七层八角,每一层檐角都悬着青铜风铃,刻着密密麻麻的《药师经》梵文,此刻正随着山风轻颤,发出“娑婆诃——”的尾音,惊起松枝上栖息的蓝尾鸲。
昙摩大师站在塔顶的须弥座旁,袈裟被晨风吹得猎猎作响。
他手中的青铜净瓶倾斜,甘露水顺着塔沿滴落,在阳光中形成一道彩虹桥。
七天前佛道合修的经卷现世,让这座重建的佛寺多了份特殊的光晕——当他念诵《金光明经》时,琉璃瓦上会浮现出太极图与莲花纹交织的光影,此刻正随着日升逐渐清晰。
“师叔祖,早课的钟声已响过三通。
”小沙弥明心捧着鎏金香炉,炉中檀香混着松针的气息,“李仙长在三生殿前等候,说带了昆仑山的雪参。
” 昙摩大师转身,眉间朱砂痣在金光中灼灼如日:“去取那柄‘慈悲’禅杖,当年无嗔师伯云游天竺时带回的紫檀木,该见见故人了。
” (二)双影交辉 三生殿前的古银杏尚未发芽,虬曲的枝干却托着一团团金色雾霭——那是道童们新制的“聚灵幡”,以三清殿梁木上的松脂浸泡过,专引山间灵气。
李玄真手持玉净瓶,正在给殿前的“阴阳井”注水,瓶中装的是昨夜采集的无根水,混着灵山特有的紫背天葵汁,水面正缓缓浮现出八卦纹路。
“昙摩大师的步法,还是带着天竺僧人的禅定韵。
”他转身笑道,目光落在对方手中的禅杖上,杖头镶嵌的琉璃珠里,竟封存着佛道两教的法器虚影,“当年无嗔大师圆寂前,曾托梦给家师,说这禅杖该与太极拂尘共护灵山。
” 昙摩大师轻抚杖身:“昨夜观星,荧惑星顺行至斗宿,正是医道大兴之兆。
你看这释迦塔的影子,恰好覆盖了三清殿的飞檐。
”他指向地面,佛光与道炁交织的投影中,隐约可见医者俯身救人的轮廓。
晨雾渐散,山脚下传来此起彼伏的钟鼓声——那是各村落自发组织的“谢山会”,百姓们抬着新收的五谷,沿着青石阶向上,竹篓里的艾草与菖蒲随步伐摇晃,散发出驱虫辟秽的清香。
李玄真忽然指着塔基惊呼:“快看!”只见晨光穿过风铃间隙,在青砖上投下“医”字光斑,恰好与百姓们供奉的药葫芦图腾重合。
(三)风铃偈语 两人登上塔顶时,明心正领着十八名沙弥唱诵《疗痔病经》。
青铜风铃应和着经声,竟组成了一套完整的音阶,每七个音符后,便有松针自松林飘来,在空中摆出“寿”“康”等篆体。
李玄真取出怀中的《千金方》残卷,对照着风铃的节奏:“原来当年孙思邈真人在此闭关时,早已将音律入药道,这些风铃的位置,正是按照人体十二经络排列。
” 昙摩大师点头,望向远处正在扩建的药圃:“无嗔师伯曾说,最上乘的医道,是让众生不得病。
你看那片七叶莲,根须深扎在三才台旧址,吸收的正是三教合流的灵气。
”他忽然低诵佛号,指尖轻点风铃,某片刻着“阿”字的铜片突然发出强光,射向山涧中某个隐秘角落——那里,一只受伤的麂子正蜷缩在荆棘丛中。
“该让明心去采药了。
”李玄真微笑,“麂子左前蹄的伤,正好用我们昨日合制的‘两仪生肌散’。
”两人相视一笑,衣袂在风中翻飞,佛道的徽记在霞光中渐渐模糊,只余下两个并肩而立的剪影,如同两株共生的古树,根系在地下盘根错节,枝头却各自绽放着慈悲与智慧的花。
二、医者仁心 (一)药殿晨钟 巳时初,药局的青铜鼎刚添上第三担山泉水,殿外便传来急促的脚步声。
穿青布衫的妇人怀里抱着三岁的男孩,孩子的小脸烧得通红,嘴唇泛着紫绀,衣襟上还沾着昨夜呕吐的药渍。
“大慈大悲的菩萨……”妇人膝盖刚触地,就被值殿的明空和尚扶起。
明空腕上戴着串由佛道法器碎片串成的手链,每颗珠子都刻着“
释迦塔的鎏金塔刹最先捕捉到第一缕晨光,如同一支点燃的金烛,将方圆十里的晨雾染成琥珀色。
塔身七层八角,每一层檐角都悬着青铜风铃,刻着密密麻麻的《药师经》梵文,此刻正随着山风轻颤,发出“娑婆诃——”的尾音,惊起松枝上栖息的蓝尾鸲。
昙摩大师站在塔顶的须弥座旁,袈裟被晨风吹得猎猎作响。
他手中的青铜净瓶倾斜,甘露水顺着塔沿滴落,在阳光中形成一道彩虹桥。
七天前佛道合修的经卷现世,让这座重建的佛寺多了份特殊的光晕——当他念诵《金光明经》时,琉璃瓦上会浮现出太极图与莲花纹交织的光影,此刻正随着日升逐渐清晰。
“师叔祖,早课的钟声已响过三通。
”小沙弥明心捧着鎏金香炉,炉中檀香混着松针的气息,“李仙长在三生殿前等候,说带了昆仑山的雪参。
” 昙摩大师转身,眉间朱砂痣在金光中灼灼如日:“去取那柄‘慈悲’禅杖,当年无嗔师伯云游天竺时带回的紫檀木,该见见故人了。
” (二)双影交辉 三生殿前的古银杏尚未发芽,虬曲的枝干却托着一团团金色雾霭——那是道童们新制的“聚灵幡”,以三清殿梁木上的松脂浸泡过,专引山间灵气。
李玄真手持玉净瓶,正在给殿前的“阴阳井”注水,瓶中装的是昨夜采集的无根水,混着灵山特有的紫背天葵汁,水面正缓缓浮现出八卦纹路。
“昙摩大师的步法,还是带着天竺僧人的禅定韵。
”他转身笑道,目光落在对方手中的禅杖上,杖头镶嵌的琉璃珠里,竟封存着佛道两教的法器虚影,“当年无嗔大师圆寂前,曾托梦给家师,说这禅杖该与太极拂尘共护灵山。
” 昙摩大师轻抚杖身:“昨夜观星,荧惑星顺行至斗宿,正是医道大兴之兆。
你看这释迦塔的影子,恰好覆盖了三清殿的飞檐。
”他指向地面,佛光与道炁交织的投影中,隐约可见医者俯身救人的轮廓。
晨雾渐散,山脚下传来此起彼伏的钟鼓声——那是各村落自发组织的“谢山会”,百姓们抬着新收的五谷,沿着青石阶向上,竹篓里的艾草与菖蒲随步伐摇晃,散发出驱虫辟秽的清香。
李玄真忽然指着塔基惊呼:“快看!”只见晨光穿过风铃间隙,在青砖上投下“医”字光斑,恰好与百姓们供奉的药葫芦图腾重合。
(三)风铃偈语 两人登上塔顶时,明心正领着十八名沙弥唱诵《疗痔病经》。
青铜风铃应和着经声,竟组成了一套完整的音阶,每七个音符后,便有松针自松林飘来,在空中摆出“寿”“康”等篆体。
李玄真取出怀中的《千金方》残卷,对照着风铃的节奏:“原来当年孙思邈真人在此闭关时,早已将音律入药道,这些风铃的位置,正是按照人体十二经络排列。
” 昙摩大师点头,望向远处正在扩建的药圃:“无嗔师伯曾说,最上乘的医道,是让众生不得病。
你看那片七叶莲,根须深扎在三才台旧址,吸收的正是三教合流的灵气。
”他忽然低诵佛号,指尖轻点风铃,某片刻着“阿”字的铜片突然发出强光,射向山涧中某个隐秘角落——那里,一只受伤的麂子正蜷缩在荆棘丛中。
“该让明心去采药了。
”李玄真微笑,“麂子左前蹄的伤,正好用我们昨日合制的‘两仪生肌散’。
”两人相视一笑,衣袂在风中翻飞,佛道的徽记在霞光中渐渐模糊,只余下两个并肩而立的剪影,如同两株共生的古树,根系在地下盘根错节,枝头却各自绽放着慈悲与智慧的花。
二、医者仁心 (一)药殿晨钟 巳时初,药局的青铜鼎刚添上第三担山泉水,殿外便传来急促的脚步声。
穿青布衫的妇人怀里抱着三岁的男孩,孩子的小脸烧得通红,嘴唇泛着紫绀,衣襟上还沾着昨夜呕吐的药渍。
“大慈大悲的菩萨……”妇人膝盖刚触地,就被值殿的明空和尚扶起。
明空腕上戴着串由佛道法器碎片串成的手链,每颗珠子都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