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庙会春秋]

关灯
    第十七章:庙会春秋 戊申年四月十四,寅时三刻,即墨灵山的晨雾比往日浓了七分。

    青石板铺就的庙会步道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像一条被揉皱的素绢,蜿蜒着通向山巅的老母殿。

    露水顺着古松的针叶滚落,在石阶上敲出细碎的节拍,与远处传来的梆子声应和——那是守庙人在敲开晨钟前的醒木,惊醒了栖息在飞檐上的灰雀。

     我站在步道起点的牌坊下,仰头望着匾额上“灵山圣境”四个鎏金大字。

    牌坊的石柱上爬满百年藤萝,藤蔓间点缀着淡紫色的小花,花瓣上的露珠折射出七彩光晕,仿佛将千年光阴都凝在了这晨雾之中。

    忽然,石板路上传来细碎的脚步声,一位鬓角染霜的老妪背着竹篓,篓中装着新采的山菊,正沿着石阶缓缓而上,每一步都像在丈量岁月的刻度。

     “老人家起得早。

    ”我侧身让路,闻到她衣襟上沾着的艾草香,混着晨露的清凉,直往人心里钻。

     老妪抬头,眼角的皱纹如古松的年轮,却掩不住眼中的光亮:“仙人不知,明日是老母诞辰,俺孙儿今秋要科考,得赶在子时前给老母上香。

    ”她的手在竹篓里摸索,取出一束用红绳扎好的山菊,花瓣上还带着未干的夜露,“这是俺在‘神雨峰’下采的,听说那里的花开得最盛,老母见了欢喜。

    ” 话音未落,步道上方传来清脆的铜铃声,几个穿着蓝布衫的少女提着灯笼走下来,灯笼上绘着灵山老母的慈颜。

    她们的歌声像山涧流水般清亮:“灵山雾起哟云脚低,老母诞辰哟万民集……”歌声掠过藤萝,惊起几片花瓣,落在老妪的竹篓里,倒像是灵山给她的回礼。

     一、祭拜老母 (一)殿宇初醒 子时的更漏刚响过第一声,灵山老母殿的铜锁“咔嗒”轻响。

    守庙人推开殿门的瞬间,檀香混着晨露的气息扑面而来,殿内的长明灯在风中摇曳,将老母塑像的衣袂映得流光溢彩。

    十六根蟠龙柱上的金箔在月光下泛着微光,仿佛每条龙都在云海中缓缓游动。

     我站在殿角的“感应井”旁,井中水面平静如镜,倒映着殿顶的藻井——那是用灵山三十六峰的轮廓拼成的图案,每座峰峦都镶嵌着夜明珠,此刻正发出柔和的光芒。

    忽然,井中水面泛起涟漪,一圈圈波纹向四周扩散,像是有什么隐秘的力量在唤醒沉睡的殿宇。

     “来了。

    ”守庙人对着塑像行了个礼,转身走向香案,“每年诞辰前的子时,殿里总会有些异象,老辈人说,是老母在云端看着咱们呢。

    ”他的声音低沉,带着敬畏,“您瞧这香案,昨儿刚擦的铜炉,这会儿竟自己泛出光来。

    ” (二)众生祈愿 香客们陆续涌入殿内,衣袂带起的风让长幡轻轻摆动。

    最先跪下的是位穿着粗布衫的中年汉子,他的手在香烛上停留许久,烛火映得他眼角的疤痕通红:“老母在上,俺家婆娘卧病三年,求您赐些灵气,让她能熬过这个冬天。

    ”他说话时,袖口露出半截褪色的红绳,绳上系着的玉坠已磨得发亮,显然是常年不离身的信物。

     旁边的孕妇由丈夫搀扶着,慢慢跪下。

    她的腹部微微隆起,脸上泛着母性的柔光:“灵山老母,求您护佑孩子平安降生,将来定教他常来拜谢。

    ”丈夫掏出一方手帕,轻轻擦拭她额角的汗珠,手帕上绣着小小的灵山图案,针脚虽粗,却看得出是用心之作。

     殿外忽然传来孩童的笑声,一个扎着双髻的小姑娘挣脱母亲的手,跑到香案前。

    她踮起脚,将手中的纸船放进香炉旁的铜盆里,纸船上写着“愿爹爹早日回家”——她的父亲是出海的渔民,已漂泊半月未归。

    铜盆里的清水映着纸船,也映着小姑娘眼中的期盼,仿佛那小小的纸船,真能顺着灵山的灵气,漂到父亲的身边。

     (三)圣像显灵 当殿角的漏壶滴完最后一滴水时,老母塑像的指尖忽然闪过一道微光。

    我望着塑像底座的野蔷薇,发现原本蔫垂的花苞竟在瞬间绽放,粉白色的花瓣层层叠叠,花蕊中溢出的香气与殿内的檀香交融,形成一种独特的气息,像是岁月与希望的混合。

     “看!”不知谁喊了一声,殿内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