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佛道双兴]
关灯
小
中
大
第三十一章佛道双兴
一、共筑圣地
(一)晨雾中的集结
戊初刻,天还泛着蟹壳青,灵山南麓的石板道上便响起了细碎的脚步声。
青岩村的王老汉背着半人高的竹篓,篓底的碎砖硌得他脊梁骨发疼,却舍不得垫上片茅草——这些从自家坍塌祖屋刨出的青砖,砖缝里还嵌着半朵牡丹纹,是太奶奶当年陪嫁的物件。
十二岁的虎娃攥着根磨得发亮的枣木扁担,扁担另一头挑着半筐石灰,这是他跟着爹跑了二十里山路,从废弃的城隍庙墙头撬下来的。
晨雾像匹被揉皱的素纱,裹着潮湿的泥土气。
当第一缕金红色的霞光爬上灵山峰尖时,蜿蜒的山径已化作一条流动的长河:青布衫的农妇挎着装满菜干的竹篮,袖口还沾着昨夜浆洗的皂角香;精壮的樵夫扛着碗口粗的松木梁,汗湿的中衣在肩颈处结出盐花;更有背着药箱的郎中、握着算盘的账房先生,甚至连县城书院的童生,都攥着笔墨纸砚,要为重建的庙宇题写匾额。
(二)废墟上的玄门 藏经阁遗址前,李玄真正用断成三截的拂尘扫着瓦砾。
青布道袍的左襟已被血痂黏住,那道从肩峰斜贯至肘弯的刀疤,是上个月护着《黄庭经》残卷突围时,被乱军的马刀所伤。
他蹲下身,指尖抚过半截刻着云雷纹的石栏,忽听得山道转角处传来竹篓落地的声响。
“仙长!”年逾七旬的张猎户扑通跪下,膝盖磕在碎瓦上渗出鲜血,“我家三小子去年坠山,是您用续命香从鬼门关拉回来的……”老人浑浊的眼睛映着李玄真肩头的绷带,颤抖着从怀里掏出个油纸包,“这是晒干的灵芝,给您补身子。
” 李玄真扶起老人,袖中拂过他粗糙的掌心:“灵山护佑众生,众生亦当护灵山。
”他望向渐渐聚拢的人群,提高声音道,“诸位可知,这藏经阁地基下的八卦阵图,还是百年前少林高僧与全真道长共同绘制?三教本同源,如今更该——” 话未说完,山道尽头突然传来孩童的啼哭。
三岁的囡囡摔坐在石阶上,篓里的碎瓷片撒了一地——那是她娘用陪嫁的玉镯换的,说是要给新塑的观音像描金。
虎娃立刻蹲下身,用袖口仔细擦拭每一片碎瓷,小脸上满是郑重:“不怕,拼起来就好了。
” (三)木梁举天 巳时三刻,第一根主梁柱即将竖起。
这根产自深山林的百年松木,是二十个青壮汉子轮换着抬了三日才运上山的。
李玄真手持朱砂笔,正要在柱身绘制镇山符,忽听得山脚下传来马蹄声。
三匹瘦马驮着几个灰衣汉子,鞍上挂着修补用的铁锅、成捆的麻绳,还有半袋发霉的糙米。
“我们是石桥镇的猎户!”为首的汉子跳下马,抱拳时露出袖口磨破的补丁,“去年山贼劫粮,是灵山药师用金创药救了我们全村人性命……”他身后的同伴们纷纷解下腰间的皮囊,里面装着连夜打来的山鸡、刚挖的竹笋。
当松木梁在号子声中缓缓升起时,不知是谁带头唱起了《灵山谣》。
苍老的嗓音、稚嫩的童声、粗犷的男音交织在一起,惊起松枝上的晨露。
阳光穿过云层,在木梁上镀了层金边,仿佛整座灵山的脊梁都在这金光中重新挺直。
李玄真望着百姓们眼中的光,忽然想起师傅圆寂前说的话:“真正的圣地,不在殿宇高峻,而在人心聚处。
” 二、佛道和鸣 (一)祥云上的伽蓝 未时正,西方天际忽然飘来大片金红色的云。
十八名沙弥踏着云头,手中铜铃每响七声,便有花瓣状的金光洒下。
首席高僧昙摩大师端坐在莲花座上,眉间朱砂痣如滴血红梅,袈裟上绣着的千手观音像,在阳光下竟似有衣袂飘动。
“阿弥陀佛。
”昙摩大师合十落地,袈裟触地时,枯黄的野草竟抽出新芽。
他望向李玄真肩头的伤,目中闪过痛色:“二十年前在华山论道,令师曾以先天八卦阵替老衲挡下三记般若掌,今日终得偿还。
”说罢,指尖轻点李玄真伤处,红光闪过,结痂的伤口竟开始愈合。
李玄真回以玄门揖礼:“当年家师常说,佛道如日月,同辉而不夺光。
”他引着昙摩大师走向废墟,只见道士们正在用松脂混合糯米浆砌砖,每块砖上都刻着小小的太极图;而沙弥们则在地基四周埋下刻着梵文的经筒,每埋一筒,便诵一段《大悲咒》。
(二)双经合鸣 申时三刻,第一座偏殿的梁架即将落成。
昙摩大师取出紫檀木经筒,缓缓展开《金刚经》,低沉的梵唱如清泉漫石:“如来说有我者,即
青岩村的王老汉背着半人高的竹篓,篓底的碎砖硌得他脊梁骨发疼,却舍不得垫上片茅草——这些从自家坍塌祖屋刨出的青砖,砖缝里还嵌着半朵牡丹纹,是太奶奶当年陪嫁的物件。
十二岁的虎娃攥着根磨得发亮的枣木扁担,扁担另一头挑着半筐石灰,这是他跟着爹跑了二十里山路,从废弃的城隍庙墙头撬下来的。
晨雾像匹被揉皱的素纱,裹着潮湿的泥土气。
当第一缕金红色的霞光爬上灵山峰尖时,蜿蜒的山径已化作一条流动的长河:青布衫的农妇挎着装满菜干的竹篮,袖口还沾着昨夜浆洗的皂角香;精壮的樵夫扛着碗口粗的松木梁,汗湿的中衣在肩颈处结出盐花;更有背着药箱的郎中、握着算盘的账房先生,甚至连县城书院的童生,都攥着笔墨纸砚,要为重建的庙宇题写匾额。
(二)废墟上的玄门 藏经阁遗址前,李玄真正用断成三截的拂尘扫着瓦砾。
青布道袍的左襟已被血痂黏住,那道从肩峰斜贯至肘弯的刀疤,是上个月护着《黄庭经》残卷突围时,被乱军的马刀所伤。
他蹲下身,指尖抚过半截刻着云雷纹的石栏,忽听得山道转角处传来竹篓落地的声响。
“仙长!”年逾七旬的张猎户扑通跪下,膝盖磕在碎瓦上渗出鲜血,“我家三小子去年坠山,是您用续命香从鬼门关拉回来的……”老人浑浊的眼睛映着李玄真肩头的绷带,颤抖着从怀里掏出个油纸包,“这是晒干的灵芝,给您补身子。
” 李玄真扶起老人,袖中拂过他粗糙的掌心:“灵山护佑众生,众生亦当护灵山。
”他望向渐渐聚拢的人群,提高声音道,“诸位可知,这藏经阁地基下的八卦阵图,还是百年前少林高僧与全真道长共同绘制?三教本同源,如今更该——” 话未说完,山道尽头突然传来孩童的啼哭。
三岁的囡囡摔坐在石阶上,篓里的碎瓷片撒了一地——那是她娘用陪嫁的玉镯换的,说是要给新塑的观音像描金。
虎娃立刻蹲下身,用袖口仔细擦拭每一片碎瓷,小脸上满是郑重:“不怕,拼起来就好了。
” (三)木梁举天 巳时三刻,第一根主梁柱即将竖起。
这根产自深山林的百年松木,是二十个青壮汉子轮换着抬了三日才运上山的。
李玄真手持朱砂笔,正要在柱身绘制镇山符,忽听得山脚下传来马蹄声。
三匹瘦马驮着几个灰衣汉子,鞍上挂着修补用的铁锅、成捆的麻绳,还有半袋发霉的糙米。
“我们是石桥镇的猎户!”为首的汉子跳下马,抱拳时露出袖口磨破的补丁,“去年山贼劫粮,是灵山药师用金创药救了我们全村人性命……”他身后的同伴们纷纷解下腰间的皮囊,里面装着连夜打来的山鸡、刚挖的竹笋。
当松木梁在号子声中缓缓升起时,不知是谁带头唱起了《灵山谣》。
苍老的嗓音、稚嫩的童声、粗犷的男音交织在一起,惊起松枝上的晨露。
阳光穿过云层,在木梁上镀了层金边,仿佛整座灵山的脊梁都在这金光中重新挺直。
李玄真望着百姓们眼中的光,忽然想起师傅圆寂前说的话:“真正的圣地,不在殿宇高峻,而在人心聚处。
” 二、佛道和鸣 (一)祥云上的伽蓝 未时正,西方天际忽然飘来大片金红色的云。
十八名沙弥踏着云头,手中铜铃每响七声,便有花瓣状的金光洒下。
首席高僧昙摩大师端坐在莲花座上,眉间朱砂痣如滴血红梅,袈裟上绣着的千手观音像,在阳光下竟似有衣袂飘动。
“阿弥陀佛。
”昙摩大师合十落地,袈裟触地时,枯黄的野草竟抽出新芽。
他望向李玄真肩头的伤,目中闪过痛色:“二十年前在华山论道,令师曾以先天八卦阵替老衲挡下三记般若掌,今日终得偿还。
”说罢,指尖轻点李玄真伤处,红光闪过,结痂的伤口竟开始愈合。
李玄真回以玄门揖礼:“当年家师常说,佛道如日月,同辉而不夺光。
”他引着昙摩大师走向废墟,只见道士们正在用松脂混合糯米浆砌砖,每块砖上都刻着小小的太极图;而沙弥们则在地基四周埋下刻着梵文的经筒,每埋一筒,便诵一段《大悲咒》。
(二)双经合鸣 申时三刻,第一座偏殿的梁架即将落成。
昙摩大师取出紫檀木经筒,缓缓展开《金刚经》,低沉的梵唱如清泉漫石:“如来说有我者,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