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伯禽

关灯
    那便是要完成其父周文王尚未完成的宏伟事业——推翻暴虐无道的商朝统治,建立一个崭新而繁荣昌盛的周朝天下。

     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伯禽的父亲周公旦表现得尤为突出。

     周公旦乃是周武王最为信赖和倚重的大臣之一,他毫不犹豫地全身心投入到了讨伐殷商纣王的紧张筹备工作当中。

     尽管此时的伯禽尚且年幼,但内心深处同样燃烧着炽热的火焰,极度渴望能够凭借自身微薄之力,为周族的千秋大业添砖加瓦。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于是乎,小小的伯禽毅然决然地紧紧跟随着父亲的脚步,亲身参与到了一场又一场紧锣密鼓的战前准备活动之中。

     在那段艰难困苦却又充满希望的日子里,伯禽亲眼目睹着父亲以及其他众多大臣们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辛勤操劳。

     他们或是围坐在一起,殚精竭虑地研讨制定精妙绝伦的战略战术;或是亲临沙场,严格督导士兵们进行艰苦卓绝的军事训练;亦或是四处奔波,不辞辛劳地筹集调拨堆积如山的粮草军需物资…… 日复一日,这些忙碌而坚定的身影深深地烙印在了伯禽稚嫩的心灵深处,让他对于即将到来的这场决定命运的战争,逐渐萌生出更为深刻且全面的认知和理解。

     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爆发。

     周军在武王的率领下,与商军展开了激烈的厮杀。

     伯禽虽未被允许直接参战,但他在后方积极协助父亲,为军队传递情报、安抚百姓。

     当周军取得胜利,商朝灭亡的消息传来,伯禽激动不已,他深知这是周族几代人努力的结果,也为自己能在这场伟大的变革中出一份力而感到自豪。

     然而,西周建立后,局势并未完全稳定。

     不久,管叔鲜、蔡叔度联合商朝旧贵族武庚发动了“三监之乱”,妄图颠覆西周政权。

     周公旦临危受命,亲自率军东征平叛。

     这一次,伯禽毅然跟随父亲踏上了征程。

     在行军途中,伯禽虚心向军中将领学习军事知识,了解排兵布阵、行军作战的技巧。

    他与士兵们同甘共苦,一起风餐露宿,赢得了士兵们的敬重。

     战斗打响后,伯禽第一次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

     战场上硝烟弥漫,喊杀声震天,双方士兵奋勇厮杀。

     但他并未被恐惧所吓倒,而是在父亲的指挥下,勇敢地执行着各项任务。

     他带领一支小队,负责突袭敌军侧翼,打乱了敌军的阵脚,为周军的胜利立下了战功。

     经过数年艰苦奋战,周公旦终于平定了叛乱,伯禽也在这场战争中得到了锻炼,积累了宝贵的军事经验,从一个青涩的少年成长为一名有勇有谋的青年将领。

     平叛之后,为了巩固西周的统治,周天子开始大规模分封诸侯。

     周公旦因功劳巨大,被封于鲁地,但由于他需要留在朝中辅佐成王,便让长子伯禽代他前往鲁国就封。

     伯禽深知这一任务的艰巨与重要,他肩负着在东方建立一个稳固的周族据点,传播周文化,统治和管理当地百姓的重任。

     在前往鲁国之前,伯禽做了充分的准备。

     他向父亲请教治国理政的经验,周公旦语重心长地教导他:“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

    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

    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 伯禽将父亲的教诲牢记于心,决心以礼贤下士、勤勉治国的态度治理鲁国。

     伯禽带着周族的部分军队和百姓,浩浩荡荡地前往鲁国。

     一路上,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穿越山川河流,历经数月,终于抵达了鲁国境内。

     然而,等待他们的并非一片祥和的景象。

     鲁国当地的原住民,对这些外来的统治者心存疑虑和抵触,一些部落甚至时常发动袭击,试图赶走周人。

     面对如此复杂的局面,伯禽并没有退缩,他决定采取恩威并施的策略。

     伯禽深知,要想真正统治鲁国,必须让当地百姓接受周人的文化和制度。

     于是,他开始大力推行移风易俗的政策。

     他首先从礼仪制度入手,在鲁国设立学校,聘请精通周礼的学者担任教师,教授当地百姓礼仪规范。

     无论是婚丧嫁娶、祭祀庆典,都要求按照周礼的标准进行。

     起初,百姓们对此并不理解,甚至有些抵触,但伯禽并没有强制推行,而是耐心地向他们解释周礼的意义和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