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王孙牟

关灯
    在西周王朝初立的激荡岁月里,镐京宫廷中一片庄重而又喜悦的氛围。

     周成王姬诵刚刚继位不久,整个王朝正处于稳固根基、拓展宏图的关键时期。

     就在此时,齐国的宫廷之内,一位男婴呱呱坠地,他便是后来名震一时的王孙牟。

     王孙牟的父亲,是齐国开国君主姜太公吕尚之子丁公吕汲。

     姜太公凭借卓越的谋略辅佐周武王姬发推翻商朝,建立西周,获封齐国,开启了齐国的辉煌篇章。

     作为姜太公的孙子,王孙牟自出生便承载着家族的荣耀与期望,他的命运从一开始便与西周的国运以及齐国的兴衰紧密相连。

     幼年的王孙牟,身形矫健,眼神中透着与生俱来的聪慧与坚毅。

     在齐国的宫廷中,他接受着最为严苛而全面的教育。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宫殿的屋脊,他便在老师的教导下诵读《诗》《书》,学习礼仪规范,从君臣之道到为人处世的细微末节,他都听得认真,学得扎实。

     午后,他又投身于骑射与武艺的训练之中,在广袤的校场上,他纵马驰骋,弯弓搭箭,箭术日益精湛,每一次挥剑都虎虎生风,尽显英武之气。

     姜太公和丁公吕汲闲暇时也会亲自教导他,讲述牧野之战的波澜壮阔,传授治国理政的智慧与谋略,这些经历如同点点星火,在王孙牟心中点燃了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随着年龄的增长,王孙牟逐渐出落成一位风度翩翩、才华横溢的青年。

     彼时,西周王朝虽已建立,但周边局势依旧复杂多变。

     周成王为了巩固统治,时常召集各方诸侯及宗室子弟入朝议事,共商国是。

     年轻的王孙牟凭借着家族的荣耀与自身的能力,也获得了参与朝堂议事的机会。

     在一次重要的朝会上,议题围绕着如何应对东方夷族的频繁侵扰展开。

     诸位大臣各抒己见,有的主张武力镇压,派遣大军直捣夷族巢穴;有的则提议采用怀柔政策,通过和亲、赏赐等手段安抚夷族。

     一时间,朝堂之上争论不休,气氛热烈。

     王孙牟静静聆听着众人的观点,心中暗自思忖。

     待众人发言完毕,他起身向前,身姿挺拔,声音洪亮而坚定:“诸位大人所言皆有道理。

    然吾以为,单纯的武力镇压易激起夷族的反抗之心,使之愈发顽强;而一味的怀柔,恐被其视为软弱可欺。

    依我之见,当恩威并施。

    可先整饬军备,向夷族展示我大周之强大武力,威慑其心;同时,挑选精通礼仪与文化之人,深入夷族部落,传播我大周的先进文化与礼仪制度,以教化其民。

    如此,方能从根本上解决夷族侵扰之患。

    ” 他的一番言论,条理清晰,见解独到,既考虑到了军事上的威慑,又兼顾了文化上的融合,展现出超越年龄的成熟与睿智。

     周成王听后,不禁眼前一亮,对这位年轻的宗室子弟赞赏有加。

     朝堂之上的其他大臣也纷纷投来赞许的目光,王孙牟就此在西周朝堂崭露头角,声名渐起。

     齐国在姜太公的治理下,因地制宜,发展渔盐之利,经济迅速繁荣,国力日益强盛,逐渐成为东方的大国。

     然而,随着齐国的崛起,与周边诸侯国的矛盾也逐渐显现出来,其中与鲁国的纷争尤为突出。

     鲁国乃周公旦的封地,周公旦在西周王朝地位尊崇,对周成王忠心耿耿,为西周的稳定与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鲁国传承周礼,以礼仪之邦自居,在文化方面底蕴深厚。

     而齐国则因注重经济发展与军事力量的建设,在行事风格上更为务实、灵活。

     两国在领土划分、资源分配等方面存在诸多分歧,摩擦不断。

     一日,齐国与鲁国边境的百姓因争夺一片肥沃的土地发生了激烈冲突,双方各不相让,局势剑拔弩张,大有一触即发之势。

     消息传到两国朝堂,鲁侯与齐侯皆为此事震怒,双方纷纷调兵遣将,集结于边境,战争一触即发。

     此时,王孙牟深知事态严重,若齐、鲁两国开战,不仅会让两国百姓生灵涂炭,也将极大地削弱西周在东方的势力,给周边的夷族等势力可乘之机。

     他心急如焚,赶忙进宫面见父亲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