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郭嘉

关灯
     郭嘉深知,在这样的主公麾下,自己的才能难以得到充分施展,也无法实现匡扶天下的抱负。

     于是,毅然决然地离开了袁绍。

     直到经荀彧推荐,郭嘉与曹操相见。

     两人促膝长谈,纵论天下大势,从汉室衰微到诸侯割据,从民生疾苦到战略布局。

     曹操发现,郭嘉对局势的分析鞭辟入里,提出的见解与自己不谋而合,不禁大喜过望,感叹道:“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

    ” 郭嘉也认定曹操是自己苦苦寻觅的明主,从此,开始了他为曹操出谋划策的生涯。

     曹操与吕布在濮阳之战后陷入僵持,久攻不下,将士疲惫,曹操也萌生退意。

     郭嘉却力排众议,他向曹操分析道:“吕布有勇无谋,如今屡战屡败,锐气已失。

    陈宫虽有智谋,但反应迟缓。

    我军可引沂水、泗水灌城,必能破之。

    ”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曹操依计而行,果然水淹下邳,生擒吕布,除掉了一大劲敌。

     在实施水淹之计的过程中,曹军将士们日夜奋战,挖掘河道,修筑堤坝。

     郭嘉则在一旁密切关注着战局的变化,随时调整策略,以防吕布狗急跳墙,做出疯狂的举动。

     最终,吕布的军队在洪水的冲击下土崩瓦解,他本人也被曹操擒获。

     官渡之战前,曹操对与袁绍的实力差距深感忧虑。

     袁绍占据冀州、青州、幽州、并州等地,兵强马壮,粮草充足。

     而曹操的势力范围相对较小,兵力也远不及袁绍。

     在众人都对这场实力悬殊的对决感到担忧时,郭嘉献上“十胜十败”之说,从道、义、治、度、谋、德、仁、明、文、武十个方面对比曹操与袁绍。

     他指出曹操在“道”上,顺应天理,以匡扶汉室为己任,深得民心;而袁绍虽出身名门,却心怀不轨,妄图篡汉自立,不得人心。

     在“义”上,曹操以正义之师讨伐叛逆,师出有名;袁绍则为了一己私利,挑起战争,不得道义支持。

     在“治”上,曹操治理有方,赏罚分明,军队纪律严明;袁绍则法令松弛,内部矛盾重重。

     在“度”上,曹操豁达大度,用人唯才,能容忍下属的小过失;袁绍则心胸狭隘,嫉贤妒能,不能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

     在“谋”上,曹操足智多谋,善于随机应变;袁绍则优柔寡断,决策迟缓。

     在“德”上,曹操注重自身品德修养,以身作则;袁绍则放纵自己,生活奢靡。

     在“仁”上,曹操关爱百姓,以民为本;袁绍则横征暴敛,百姓苦不堪言。

     在“明”上,曹操明察秋毫,能准确判断形势;袁绍则昏庸糊涂,常常被假象所迷惑。

     在“文”上,曹操重视文化教育,广纳贤才;袁绍则轻视文人,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在“武”上,曹操精通兵法,善于指挥作战;袁绍则虽有兵力优势,但指挥能力不足。

     郭嘉的分析全面而深刻,有理有据,坚定了曹操与袁绍决战的信心。

     在战役过程中,郭嘉又精准地把握战机,建议曹操亲兵奇袭乌巢,烧毁袁绍粮草辎重。

     曹操采纳了郭嘉的建议,亲自率领五千精锐骑兵,打着袁绍的旗号,趁着夜色,从小路直奔乌巢。

     乌巢守将淳于琼醉酒轻敌,毫无防备。

     曹军迅速发起攻击,烧毁了袁绍的粮草辎重,一时间火光冲天,乌巢陷入一片混乱。

     袁绍得知乌巢被袭,急忙派张合、高览前去救援。

     张合见大势已去,便与高览一起投降了曹操。

     袁绍军顿时军心大乱,曹操趁机发起总攻,一举扭转战局,帮助曹操以少胜多,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在奇袭乌巢的行动中,郭嘉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警惕,他提前分析了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并制定了相应的应对策略。

     当袁绍得知乌巢被袭,准备调兵回救时,郭嘉建议曹操分兵阻击袁绍的援军,确保奇袭行动的顺利进行。

     刘备来投曹操时,曹操帐下众人多建议杀掉刘备以绝后患。

     刘备素有英雄之名,虽然此时他势单力薄,但他心怀大志,不甘久居人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