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司马懿

关灯
    东汉末年,风云激荡,宛如一幅山河破碎、苍生蒙难的末世图景。

     曾经辉煌的汉室在桓灵二帝的昏庸统治下摇摇欲坠,宦官与外戚争权夺利,朝政腐败不堪,百姓在苛捐杂税与战乱中苦苦挣扎。

     四方豪杰并起,割据势力林立,整个天下陷入了无尽的纷争与混乱之中。

     就在这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在河内温县的司马家族,一颗注定要在历史长河中掀起惊涛骇浪的新星悄然孕育,他就是司马懿。

     司马懿出生于世家大族,家族世代为官,书香门第的熏陶赋予了他与生俱来的沉稳与睿智。

     自幼,司马懿便展现出对知识的强烈渴望和超乎常人的聪慧,无论是儒家经典、历史典籍,还是兵法谋略,他都如饥似渴地研读。

     在书房的昏黄烛光下,常常能看到他专注读书的身影,那些古老的文字仿佛为他打开了一扇通往智慧殿堂的大门,也在他心中种下了匡扶天下、建功立业的种子。

     然而,在这个英雄辈出、时局瞬息万变的时代,想要崭露头角并非易事。

     司马懿深知,时机未到,过早地暴露自己的锋芒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灾祸。

     于是,他选择在家族的庇护下默默沉淀,观察着天下局势的变化,等待着那个能让他一展宏图的机会。

     彼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在群雄逐鹿中脱颖而出,势力如日中天。

     曹操深知人才的重要性,听闻司马懿的才名后,便迫不及待地派人征辟他入府为官。

     对于曹操的征召,司马懿却陷入了深思。

     他看到汉室已然衰微,曹操虽实力强大,但因“挟天子”之举背负诸多争议,天下局势尚不明朗。

     此时投身曹营,究竟是踏上青云之路,还是陷入权力的旋涡,他难以抉择。

     经过一番权衡,司马懿决定装病婉拒,以逃避初次征召。

     他闭门不出,对外宣称身患重病,无法起身行走,连生活起居都需要他人照料。

     曹操生性多疑,对司马懿的托病之举心生疑虑,派人暗中监视。

     司马懿则凭借着出色的演技,成功骗过了曹操的眼线,暂时躲过了这场征召。

     但曹操怎会轻易放过这样的人才。

     几年后,曹操再次派人强行征召司马懿,并放出狠话,若再不应召便将其下狱。

     面对曹操的强硬态度,司马懿明白,自己已没有退路。

     无奈之下,他只得踏入曹营,担任文学掾,就此开启了他漫长而跌宕起伏的政治生涯。

     初入曹营,司马懿深知自己身处险境,周围皆是曹操的心腹和各方势力的眼线。

     他行事极为低调谨慎,从不轻易发表自己的见解,只是默默地观察着各方势力的博弈,努力在这个复杂的环境中寻找自己的立足之地。

     他凭借出众的智谋,在处理政务时条理清晰、滴水不漏,逐渐引起了曹操的注意。

     然而,曹操生性多疑,对司马懿“鹰视狼顾”之相颇为忌惮。

     所谓“鹰视狼顾”,即目光如鹰般锐利凶狠,回首时如狼般警觉多疑,这种面相在古代被视为野心勃勃、心怀不轨的象征。

     曹操曾多次试探司马懿,有一次,他故意在司马懿身后喊他的名字,司马懿不自觉地以“狼顾之姿”回头,这一幕让曹操更加坚信自己的判断,告诫曹丕需提防此人。

     司马懿敏锐地察觉到曹操的猜忌,心中暗自警惕。

     为了消除曹操的疑虑,他愈发收敛锋芒,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辅佐曹丕之中。

     在曹丕与曹植的世子之争中,司马懿为曹丕出谋划策,分析局势,帮助曹丕在曹操面前树立良好形象。

     他教导曹丕要礼贤下士,广纳人才,以宽厚仁慈的形象示人;同时,在关键时刻,为曹丕提供应对曹植竞争的策略。

     在司马懿的辅佐下,曹丕逐渐在这场激烈的权力角逐中占据上风,最终成功登上世子之位。

     曹丕对司马懿的帮助感激涕零,将他视为自己的心腹,这也让司马懿在权力核心站稳了脚跟,为他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曹丕称帝建立魏国后,对司马懿信任有加,委以重任。

     此时的魏国,虽据北方大地,但边境仍不太平,东吴与蜀汉时常侵扰,妄图蚕食魏国的领土。

     司马懿开始频繁参与军事行动,从幕后走向台前,在对抗外敌的战场上大展身手,逐渐崭露头角。

     在对吴作战中,司马懿多次率军抵御东吴进攻。

     他深入研究东吴的军事特点,洞察其水军优势与陆地作战短板,制定了稳扎稳打的战略。

     在濡须口之战中,面对东吴孙权亲自率领的精锐水师,魏军将士们心中充满了恐惧。

     孙权的水师战船高大坚固,士兵们水性娴熟,在江面上如鱼得水。

     而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