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续黄粱 龙取水 小猎犬
关灯
小
中
大
1.续黄粱
福建的曾孝廉,在南宫科举中高中后,意气风发,与两三位同年好友一同到城外游玩。
听闻毗卢禅院寓居着一位星象占卜之人,众人便一同前去问卜。
进入禅院后,他们向星者作揖行礼,然后坐下。
星者见曾孝廉意气扬扬的模样,便稍稍谄媚奉承了几句。
曾孝廉轻摇着扇子,微笑着问道:“我可有穿戴蟒袍玉带,位极人臣的命数?”星者连忙答道:“您有二十年太平宰相的命格。
”曾孝廉听后,心中大悦,愈发趾高气扬。
?此时,天空飘起了小雨,曾孝廉与游伴们便到僧舍中避雨。
僧舍里有一位老僧,深目高鼻,坐在蒲团上,神情冷淡,对众人并无过多礼节。
众人只是简单地举手示意,便登上床榻,自顾自地交谈起来,纷纷以曾孝廉日后会成为宰相一事相互祝贺。
曾孝廉心气极高,手指着同游的人说道:“等我做了宰相,推举张年丈做南抚,家中表亲做参将、游击,我家的老苍头也能谋个小千总、把总的职位,如此,我的心愿便满足了。
”众人听后,哄堂大笑。
?不一会儿,只听门外雨势愈发猛烈,曾孝廉感到有些疲倦,便伏在榻上休息。
恍惚间,他忽然看见有两位宫中使者,带着天子的手诏,前来宣召曾太师进宫商议国家大事。
曾孝廉沉浸在这突如其来的荣耀之中,哪里想到这一切并非真实,急忙快步入朝。
天子对他极为礼遇,让他坐到面前,温言软语地与他交谈了许久,随后下令,三品以下官员的任免升降,皆由他决定,无需上奏。
还赐给他一袭蟒袍、一条玉带、两匹名马。
曾孝廉身着蟒袍,叩谢皇恩后,便退了出来。
回到家中,却发现已不是从前的居所,眼前的宅邸绘栋雕梁,极尽奢华壮丽,他自己也不明白为何突然有了如此大的变化。
然而,他只要轻轻拈须,微微呼唤一声,立刻便有无数人高声应诺,声如雷鸣。
?没过多久,公卿们纷纷送来海味等珍贵礼品,那些弯腰屈膝、极尽恭敬的人在门前络绎不绝。
六部尚书前来拜访,他急忙倒穿着鞋子出门迎接;侍郎辈来访,他便拱手作揖,与之交谈;官职再低一些的,他只是点头示意罢了。
晋抚送来十位歌女,个个都是美貌佳人,其中尤其出众的是袅袅和仙仙,这二人更是备受他的宠爱与眷顾。
曾孝廉在休沐之日,不戴官帽,每日沉醉于歌舞声色之中。
?一日,他想起自己未发迹时,曾得到邑绅王子良的周济,如今自己已身处高位,而王子良却仍在仕途上蹉跎,为何不帮他一把呢?于是,第二天一早,他便上疏举荐王子良为谏议大夫。
很快,便接到谕旨,王子良立刻得到提拔任用。
又想到郭太仆曾经与自己有过嫌隙,他便暗中传信给吕给谏和侍御陈昌等人,授意他们行事。
没过几天,弹劾郭太仆的奏章纷纷呈上,郭太仆奉旨被削职为民。
曾孝廉就这样恩仇分明,将心中之事一一了却,心中十分快意。
?一次,他偶然外出到城郊,一个醉酒之人不小心冲撞了他的仪仗队,他立刻派人将其捆绑起来,交给京兆尹,醉酒之人当场便被杖毙。
那些与他府邸相邻的人,畏惧他的权势,纷纷献上肥沃的田产,从此,他富可敌国。
然而,好景不长,袅袅和仙仙相继去世,他日夜思念。
忽然想起早年曾见过东家的女儿,容貌绝美,那时就一直想将其纳为妾室,却因财力微薄未能如愿,如今正好可以达成心愿。
于是,他派了几个能干的仆人,强行将钱财送到东家。
不一会儿,藤轿便将那女子抬了过来,曾孝廉一看,这女子比当年见到时更加艳丽动人。
他环顾自己的一生,觉得心愿已足。
?又过了一年,朝中大臣们私下里对他议论纷纷,似乎颇有不满。
但曾孝廉揣测众人的心意,觉得他们都不敢直言,便依旧盛气凌人,不把这些放在心上。
此时,龙图学士包拯上疏弹劾他,奏疏大致内容为:“臣私下认为,曾某原本是一个吃喝嫖赌、无所事事的市井小人。
只因偶然间的一句话,便得到圣上的恩宠,父荣子贵,恩宠至极。
然而,他不思舍生忘死,竭尽全力报答圣上的万一之恩,反而肆意妄为,作威作福。
其可死之罪,数不胜数!朝廷的官职,被他当作奇货可居,根据官职的肥瘦,来决定卖官的价格高低。
因此,公卿将士们都纷纷奔走于他的门下,钻营攀附,就如同做买卖的商贩一般,仰人鼻息,望尘莫及,这样的人数都数不清。
若有杰出的贤士不肯阿谀奉承,他便将其贬到闲散之地,重则将其贬为平民。
甚至只要有人不偏袒他,他便诬陷别人是非不分;只要有人稍有冒犯,便将其远远地流放到荒蛮之地。
朝中大臣为此寒心,朝廷也因此孤立无援。
此外,他还肆意侵吞平民的肥沃土地,强娶良家女子。
冤气弥漫,暗无天日!他的奴仆一到,地方太守、县令便笑脸相迎;他的一封书信投出,三司、都察院便枉法行事。
他那些出身低微的家仆,或是沾亲带故之人,出门便乘坐驿站的车马,声势浩大。
地方上的供给稍有迟缓,他们便立刻挥鞭打骂。
他们毒害百姓,奴役官府,所到之处,寸草不生。
而曾某却依然权势滔天,恃宠而骄,毫无悔意。
在朝堂上接受天子的召见,却在天子面前进谗言;刚刚退朝回家,后苑便响起歌舞之声。
他沉迷于声色狗马,日夜荒淫无度,对国计民生却毫不关心。
世上难道真有这样的宰相吗?朝廷内外震惊,民情汹汹。
若不赶紧将其诛杀,势必会酿成如曹操、王莽那般的祸乱。
臣包拯日夜忧心,不敢安宁,冒死罗列其罪状,上奏给圣上。
恳请圣上砍下这奸佞之人的头颅,抄没其贪污的财产,上可平息天怒,下可快慰民心。
若臣所言不实,刀锯鼎镬之刑,甘愿加于臣身。
”等等。
奏疏呈上后,曾孝廉听闻,吓得魂飞魄散,如同饮下冰水一般。
所幸皇上宽容,将奏疏留在宫中,并未公开。
然而,紧接着,六科给事中、监察御史以及九卿等官员,纷纷上奏弹劾他,就连昔日那些拜入他门下、称他为假父的人,也都翻脸相向。
最终,曾孝廉奉旨被抄家,充军到云南。
他的儿子担任平阳太守,也已被差员前往捉拿审问。
?曾孝廉刚刚得知圣旨,正惊恐万分,很快便有数十名武士,手持刀剑,直闯内室,剥去他的衣冠,将他与妻子一并捆绑起来。
不一会儿,只见几个差役在庭院中搬运财物,金银钱钞多达数百万,珠翠玛瑙等珍宝有数百斛,帷幕帘榻等物,又有数千件,甚至连婴儿的襁褓、女儿的鞋子,都遗落在庭院的台阶上。
曾孝廉一一看着这些
听闻毗卢禅院寓居着一位星象占卜之人,众人便一同前去问卜。
进入禅院后,他们向星者作揖行礼,然后坐下。
星者见曾孝廉意气扬扬的模样,便稍稍谄媚奉承了几句。
曾孝廉轻摇着扇子,微笑着问道:“我可有穿戴蟒袍玉带,位极人臣的命数?”星者连忙答道:“您有二十年太平宰相的命格。
”曾孝廉听后,心中大悦,愈发趾高气扬。
?此时,天空飘起了小雨,曾孝廉与游伴们便到僧舍中避雨。
僧舍里有一位老僧,深目高鼻,坐在蒲团上,神情冷淡,对众人并无过多礼节。
众人只是简单地举手示意,便登上床榻,自顾自地交谈起来,纷纷以曾孝廉日后会成为宰相一事相互祝贺。
曾孝廉心气极高,手指着同游的人说道:“等我做了宰相,推举张年丈做南抚,家中表亲做参将、游击,我家的老苍头也能谋个小千总、把总的职位,如此,我的心愿便满足了。
”众人听后,哄堂大笑。
?不一会儿,只听门外雨势愈发猛烈,曾孝廉感到有些疲倦,便伏在榻上休息。
恍惚间,他忽然看见有两位宫中使者,带着天子的手诏,前来宣召曾太师进宫商议国家大事。
曾孝廉沉浸在这突如其来的荣耀之中,哪里想到这一切并非真实,急忙快步入朝。
天子对他极为礼遇,让他坐到面前,温言软语地与他交谈了许久,随后下令,三品以下官员的任免升降,皆由他决定,无需上奏。
还赐给他一袭蟒袍、一条玉带、两匹名马。
曾孝廉身着蟒袍,叩谢皇恩后,便退了出来。
回到家中,却发现已不是从前的居所,眼前的宅邸绘栋雕梁,极尽奢华壮丽,他自己也不明白为何突然有了如此大的变化。
然而,他只要轻轻拈须,微微呼唤一声,立刻便有无数人高声应诺,声如雷鸣。
?没过多久,公卿们纷纷送来海味等珍贵礼品,那些弯腰屈膝、极尽恭敬的人在门前络绎不绝。
六部尚书前来拜访,他急忙倒穿着鞋子出门迎接;侍郎辈来访,他便拱手作揖,与之交谈;官职再低一些的,他只是点头示意罢了。
晋抚送来十位歌女,个个都是美貌佳人,其中尤其出众的是袅袅和仙仙,这二人更是备受他的宠爱与眷顾。
曾孝廉在休沐之日,不戴官帽,每日沉醉于歌舞声色之中。
?一日,他想起自己未发迹时,曾得到邑绅王子良的周济,如今自己已身处高位,而王子良却仍在仕途上蹉跎,为何不帮他一把呢?于是,第二天一早,他便上疏举荐王子良为谏议大夫。
很快,便接到谕旨,王子良立刻得到提拔任用。
又想到郭太仆曾经与自己有过嫌隙,他便暗中传信给吕给谏和侍御陈昌等人,授意他们行事。
没过几天,弹劾郭太仆的奏章纷纷呈上,郭太仆奉旨被削职为民。
曾孝廉就这样恩仇分明,将心中之事一一了却,心中十分快意。
?一次,他偶然外出到城郊,一个醉酒之人不小心冲撞了他的仪仗队,他立刻派人将其捆绑起来,交给京兆尹,醉酒之人当场便被杖毙。
那些与他府邸相邻的人,畏惧他的权势,纷纷献上肥沃的田产,从此,他富可敌国。
然而,好景不长,袅袅和仙仙相继去世,他日夜思念。
忽然想起早年曾见过东家的女儿,容貌绝美,那时就一直想将其纳为妾室,却因财力微薄未能如愿,如今正好可以达成心愿。
于是,他派了几个能干的仆人,强行将钱财送到东家。
不一会儿,藤轿便将那女子抬了过来,曾孝廉一看,这女子比当年见到时更加艳丽动人。
他环顾自己的一生,觉得心愿已足。
?又过了一年,朝中大臣们私下里对他议论纷纷,似乎颇有不满。
但曾孝廉揣测众人的心意,觉得他们都不敢直言,便依旧盛气凌人,不把这些放在心上。
此时,龙图学士包拯上疏弹劾他,奏疏大致内容为:“臣私下认为,曾某原本是一个吃喝嫖赌、无所事事的市井小人。
只因偶然间的一句话,便得到圣上的恩宠,父荣子贵,恩宠至极。
然而,他不思舍生忘死,竭尽全力报答圣上的万一之恩,反而肆意妄为,作威作福。
其可死之罪,数不胜数!朝廷的官职,被他当作奇货可居,根据官职的肥瘦,来决定卖官的价格高低。
因此,公卿将士们都纷纷奔走于他的门下,钻营攀附,就如同做买卖的商贩一般,仰人鼻息,望尘莫及,这样的人数都数不清。
若有杰出的贤士不肯阿谀奉承,他便将其贬到闲散之地,重则将其贬为平民。
甚至只要有人不偏袒他,他便诬陷别人是非不分;只要有人稍有冒犯,便将其远远地流放到荒蛮之地。
朝中大臣为此寒心,朝廷也因此孤立无援。
此外,他还肆意侵吞平民的肥沃土地,强娶良家女子。
冤气弥漫,暗无天日!他的奴仆一到,地方太守、县令便笑脸相迎;他的一封书信投出,三司、都察院便枉法行事。
他那些出身低微的家仆,或是沾亲带故之人,出门便乘坐驿站的车马,声势浩大。
地方上的供给稍有迟缓,他们便立刻挥鞭打骂。
他们毒害百姓,奴役官府,所到之处,寸草不生。
而曾某却依然权势滔天,恃宠而骄,毫无悔意。
在朝堂上接受天子的召见,却在天子面前进谗言;刚刚退朝回家,后苑便响起歌舞之声。
他沉迷于声色狗马,日夜荒淫无度,对国计民生却毫不关心。
世上难道真有这样的宰相吗?朝廷内外震惊,民情汹汹。
若不赶紧将其诛杀,势必会酿成如曹操、王莽那般的祸乱。
臣包拯日夜忧心,不敢安宁,冒死罗列其罪状,上奏给圣上。
恳请圣上砍下这奸佞之人的头颅,抄没其贪污的财产,上可平息天怒,下可快慰民心。
若臣所言不实,刀锯鼎镬之刑,甘愿加于臣身。
”等等。
奏疏呈上后,曾孝廉听闻,吓得魂飞魄散,如同饮下冰水一般。
所幸皇上宽容,将奏疏留在宫中,并未公开。
然而,紧接着,六科给事中、监察御史以及九卿等官员,纷纷上奏弹劾他,就连昔日那些拜入他门下、称他为假父的人,也都翻脸相向。
最终,曾孝廉奉旨被抄家,充军到云南。
他的儿子担任平阳太守,也已被差员前往捉拿审问。
?曾孝廉刚刚得知圣旨,正惊恐万分,很快便有数十名武士,手持刀剑,直闯内室,剥去他的衣冠,将他与妻子一并捆绑起来。
不一会儿,只见几个差役在庭院中搬运财物,金银钱钞多达数百万,珠翠玛瑙等珍宝有数百斛,帷幕帘榻等物,又有数千件,甚至连婴儿的襁褓、女儿的鞋子,都遗落在庭院的台阶上。
曾孝廉一一看着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