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关灯
    我因事未能成行。

    但一展请柬,仿佛看到了牯岭更为热闹的街市,山间更为拥挤的人群。

    凝神片刻,耳边又响起三叠泉的轰鸣。

     不久听去了回来的朋友说,文化博览会是一个吸引游客的举动,所邀学者的名字都张贴成了海报,听课者就是愿意走进来听听的过往游人。

     文人以一种更奇特的方式出现在庐山上了,地位似乎也不低,但至少我还难于适应。

    也许庐山又走上了一段新的旅程?也许它能在熙熙攘攘中构建出一种完全出乎我们意想之外的文化与名胜的对应? 一阵云雾又飘到了我的眼底 贵池傩 傩,一个奇奇怪怪的字,许多文化程度不低的人也不认识它。

    它早已进入生僻字的行列,不定什么时候,还会从现代青年的知识词典中完全消失。

     然而,这个字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关系实在太深太远了。

    如果我们把目光稍稍从宫廷史官们的笔端离开,那么,山南海北的村野间都会隐隐升起这个神秘的字:傩。

     傩在训诂学上的假借、转义过程,说来太烦。

    它的普通意义,是指人们在特定季节驱逐疫鬼的祭仪。

    人们埋头劳作了一年,到岁尾岁初,要抬起头来与神对对话了。

    要扭动一下身子,自己乐一乐,也让神乐一乐了。

    要把讨厌的鬼疫,狠狠地赶一赶了。

    对神,人们既有点谦恭畏惧,又不想失去自尊,表情颇为难做,干脆戴上面具,把人、神、巫、鬼搅成一气,在浑浑沌沌中歌舞呼号,简直分不清是对上天的祈求,还是对上天的强迫。

    反正,肃穆的朝拜气氛是不存在的,涌现出来的是一股蛮赫的精神狂潮:鬼,去你的吧!神,你看着办吧! 汉代,一次傩祭是牵动朝野上下的全民性活动,主持者和演出者数以百计,皇帝、大臣、一品至六品的官员都要观看,市井百姓也允许参与。

     宋代,一次这样的活动已有千人以上参加,观看时的气氛则是山呼海动。

     明代,滩戏演出时竟出现过万余人齐声呐喊的场面。

     若要触摸中华民族的精神史,哪能置摊于不顾呢? 法国现代学者乔治·杜梅吉尔(Georges Dumezil)提出过印欧古代文明的三元(tripartie)结构模式,以古代印度、欧洲神话中不约而同地存在着主神、战神、民事神作为印证。

    他认为这种三元结构在中国不存在,这似乎成了不可动摇的结论。

    但是如果我们略为关注一下傩神世界,很快就发现那里有宫廷傩、军傩,乡人傩,分别与主神、战神、民事神隐隐对应着。

    傩,潜伏着中国古代社会最基本的几个文明侧面。

     时间已流逝到20世纪80年代,傩事究竟如何了呢?平心而论,几年前刚听到目前国内许多地方还保留着完好的傩仪活动时,我是大吃一惊的。

    我有心把它当作一件自己应该关注的事来对待,好好花点功夫。

     1987年2月,春节刚过,我挤上非常拥挤的长途汽车,向安徽贵池山区出发。

    据说,那里摊事挺盛。

     从上海走向傩,毕竟有漫长的距离。

    田野在车窗外层层卷去,很快就卷出了它的本色。

    水泥围墙、本电子书由不拉磨小说网()网友上传分享,网址: 《文化苦旅(全文字)》 作者:余秋雨 第一章 道士塔 莫高窟大门外,有一条河,过河有一溜空地,高高低低建着几座僧人圆寂塔。

    塔呈圆形,状近葫芦,外敷白色。

    从几座坍弛的来看,塔心竖一木桩,四周以黄泥塑成,基座垒以青砖。

    历来住持莫高窟的僧侣都不富裕,从这里也可找见证明。

    夕阳西下,朔风凛冽,这个破落的塔群更显得悲凉。

     有一座塔,由于修建年代较近,保存得较为完整。

    塔身有碑文,移步读去,猛然一惊,它的主人,竟然就是那个王圆箓! 历史已有记载,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我见过他的照片,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畏缩缩,是那个时代到处可以遇见的一个中国平民。

    他原是湖北麻城的农民,逃荒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