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关灯
    梅鹤凄凉处士林, 何似举家游旷远, 风波浩荡足行吟。

     他对西湖的口头评语乃是:“至于西湖风景,虽然宜人,有吃的地方,也有玩的地方,如果流连忘返,湖光山色,也会消磨人的志气的。

    如像袁子才一路的人,身上穿一件罗纱大褂,和苏小小认认乡亲,过着飘飘然的生活,也就无聊了。

    ”(川岛:《忆鲁迅先生一九二八年杭州之游》) 贝壳(Www.bulamo.com)免费电子书下载 然而,多数中国文人的人格结构中;对一个充满象征性和抽象度的西湖,总有很大的向心力。

    社会理性使命已悄悄抽绎,秀丽山水间散落着才子、隐士,埋藏着身前的孤傲和身后的空名。

    天大的才华和郁愤,最后都化作供后人游玩的景点。

    景点,景点,总是景点。

     再也读不到传世的檄文,只剩下廊柱上龙飞凤舞的楹联。

     再也找不见慷慨的遗恨,只剩下几座既可凭吊也可休息的亭台。

     再也不去期待历史的震颤,只有凛然安坐着的万古湖山。

     修缮,修缮,再修缮。

    群塔入云,藤葛如髯,湖水上漂浮着千年藻苔。

     西湖胜迹中最能让中国文人扬眉吐气的,是白堤和苏堤。

    两位大诗人、大文豪,不是为了风雅,甚至不是为了文化上的目的,纯粹为了解除当地人民的疾苦,兴修水利,浚湖筑堤,终于在西湖中留下了两条长长的生命堤坝。

     清人查容咏苏堤诗云:“苏公当日曾筑此,不为游观为民耳。

    ”恰恰是最懂游观的艺术家不愿意把自己的文化形象雕琢成游观物,于是,这样的堤岸便成了西湖间特别显得自然的景物。

    不知旁人如何,就我而论,游西湖最畅心意的,乃是在微雨的日子,独个儿漫步于苏堤。

    也没有什么名句逼我吟诵,也没有后人的感慨来强加于我,也没有一尊庄严的塑像压抑我的松快,它始终只是一条自然功能上的长堤,树木也生得平适,鸟鸣也听得自如。

    这一切都不是东坡学士特意安排的,只是他到这里做了太守,办了一件尽职的好事。

    就这样,才让我看到一个在美的领域真正卓越到了从容的苏东坡。

     但是,就白居易、苏东坡的整体情怀而言,这两道物化了的长堤还是太狭小的存在。

    他们有他们比较完整的天下意识、宇宙感悟,他们有他们比较硬朗的主体精神、理性思考,在文化品位上,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峰巅和精英。

    他们本该在更大的意义上统领一代民族精神,但却仅仅因辞章而入选为一架僵硬机体中的零件,被随处装上拆下,东奔西颠,极偶然地调配到了这个湖边,搞了一下别人也能搞的水利。

    我们看到的,是中国历代文化良心所能作的社会实绩的极致。

    尽管美丽,也就是这么两条长堤而已。

     也许正是对这类结果的大彻大悟,西湖边又悠悠然站出来一个林和靖。

    他似乎把什么都看透了。

    隐居孤山20年,以梅为妻,以鹤为子,远避官场与市嚣。

    他的诗写得着实高明,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来咏梅,几乎成为干古绝唱。

    中国古代,隐士多的是,而林和靖凭着梅花、白鹤与诗句,把隐士真正做道地、做漂亮了。

    在后世文人眼中,白居易、苏东坡固然值得羡慕,却是难以追随的;能够偏偏到杭州西湖来做一位太守,更是一种极偶然、极奇罕的机遇。

    然而,要追随林和靖却不难,不管有没有他的才分。

    梅妻鹤子有点烦难,其实也很宽松,林和靖本人也是有妻子和小孩的。

    哪儿找不到几丛花树、几只飞禽呢?在现实社会碰了壁、受了阻,急流勇退,扮作半个林和靖是最容易不过的。

     这种自卫和自慰,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机智,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狡黠。

    不能把志向实现于社会,便躲进一个自然小天地自娱自耗。

    他们消除了志向,渐渐又把这种消除当作了志向。

    安贫乐道的达观修养,成了中国文化人格结构中一个宽大的地窖,尽管有浓重的霉味,却是安全而宁静。

    于是,十年寒窗,博览文史,走到了民族文化的高坡前,与社会交手不了几个回合,便把一切沉埋进一座座孤山。

     结果,群体性的文化人格日趋黯淡。

    春去秋来,梅凋鹤老,文化成了一种无目的的浪费,封闭式的道德完善导向了总体上的不道德。

    文明的突进,也因此被取消,剩下一堆梅瓣、鹤羽,像书签一般,夹在民族精神的史册上。

     与这种黯淡相对照,野泼泼的,另一种人格结构也调皮地挤在西湖岸边凑热闹。

     首屈一指者,当然是名妓苏小小。

     不管愿意不愿意,这位妓女的资格,要比上述几位名人都老。

    在后人咏西湖的诗作中,总是有意无意地把苏东坡、岳飞放在这位姑娘后面:“苏小门前花满枝,苏公堤上女当垆”;“苏家弱柳犹含媚,岳墓乔松亦抱忠”……就是年代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