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5章

关灯
    清军,总兵力(包括孔有德等杂牌)共计十二万,洪承畴,总兵力共计十三万,双方大致相等。

     清军主将,包括多尔衮、多铎、济尔哈朗等精锐将领,除个把人外,都很能打。

     洪承畴方面,八部总兵主将,除吴三桂外,基本都不能打。

     至于战斗力,就不多说了,清军的战斗力,大致和关宁铁骑差不多,按照这个比率,自己去想。

     换句话说,要摊开了打,洪承畴必败无疑。

     但洪承畴,就是洪承畴。

     崇祯十四年(1641)七月二十八日,洪承畴突然发动攻击,率明军抢占制高点乳锋山,夺得先机。

     他十分得意,此时他的军中的一个武官对他说了一件事: 占据高地固然有利,但我军粮少,要提防清军抄袭后路。

     然而洪承畴似乎兴奋过度,把那个人训了一顿,说: 我干这行十几年,还需要你提醒? 大多数历史学者认为,这句话,就是他失败的最终原因。

     因为就战略而言,固守是最好的方法,进攻是最差的选择,而更麻烦的是,当时的洪承畴,在进攻之前,只带了三天的粮食。

     无论如何,只带三天的粮食,是绝对不够的。

     所以结论是,一贯英明的洪承畴,犯了一个愚蠢的错误,最终导致了战败。

     我原本认为,这个结论很对,洪承畴很蠢,起码这次很蠢。

     后来我想了想,才发现,洪承畴不蠢,起码这次不蠢。

    在他看似荒谬的行动背后,隐藏着一个极为精明的打算。

     其实洪承畴并不想进攻,他很清楚,进攻极为危险,但他没有办法。

     因为有个人一直在催他,这个人的名字叫陈新甲,时任兵部尚书,而这位陈尚书的外号,叫小杨嗣昌。

     杨嗣昌同志的特点,是风风火火,玩命了干,能得这个外号,可见陈大人也不白给。

     自打洪承畴打持久战,他就不断催促出战,要洪督师赶紧解决问题,是打是不打,多少给个交代。

     但洪承畴之所以出战,不仅因为陈尚书唠叨,像他这样的老油条,是不会怕唐僧的。

     他之所以决定出战,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两个字没钱。

     我查过资料,明末时期的军饷,以十万人计,吃喝拉撒外加工资、奖金,至少在三十万两白银以上。

     要在平时,这也是个大数,赶巧李自成、张献忠都在闹腾,要是洪承畴再耗个几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