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关灯
    “认真的。

    ” “太难了,你很难做到。

    ” 一般来说,本地银行向本地企业贷款,才是常规操作。

    一来,有相互扶持的基础;二来,对经济促进效果明显,当地政府也会牵线搭桥,尽到“政银企”的桥梁作用。

    一旦去了外地,这些优势都将不复存在。

     但,所谓剑走偏锋,就是在劣境之处,逆风翻盘。

     韦荞赌的筹码只有一个:外地招商引资的软肋,税收落地。

     说起税收落地,但凡负责过招商引资,都会对这个苦透苦透的工作敬畏有加。

    遇上脸皮厚的企业,今天落地你这里,明天落地他那里,骗两笔劳务费之后拍拍屁股就走人,年底税务部门一查,好嘛,零税收,责任全是招商引资部门的,负责的同志可谓苦不堪言。

     但道森不同。

     虽然这两年道森发展不怎么样,但老牌企业的门风还在,在政商圈的口碑还可以,混了个“老实本分就是没啥钱”的形象,韦荞赌的就是这点家底。

     谈判当日,韦荞请来苏市招商引资部门,再加上当地两家银行,进行三方会谈。

    会议开始,韦荞就亮开筹码:“如果银行首肯道森这笔贷款,道森新设的周边制造厂将落地苏市,为苏市就业和经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 此话一出,招商引资的同志们大为心动。

     税收大户来了! 招商部门亲自出面,向银行施压。

    一时间,韦荞压力大减。

     一旁,许立帷猛喝三杯水压惊。

    韦荞用实际行动证明:只要你敢忽悠,就离成功近了一大步。

    只有许立帷知道,道森这两年周边销售很惨淡,新设工厂即便落地,销量上不去,一样等于零。

     但韦荞有韦荞的逻辑 “许立帷,你看问题不能这么搞。

    正向思维才有出路:销量不好怎么办?搞贷款发展。

    贷款到手、发展起来、销量上升,才能回到正轨。

    到时候,贷款怎么来的、用什么手段来的,还重要吗?” 许立帷觉得,这才是韦荞坐得稳首席执行官之位的根本原因:她和岑璋一样,都是胆量过人的天才型选手。

     开会谈判、实地参观、磋商细节,双方一谈就是半个月。

    最后一步,敲定合作条款,最考验谈判功底。

    放贷多少、利率多少、期限多少,每一个字都意味着今后账面上的千万资金出入。

    韦荞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