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关灯
    可所有人也都没想到,共产党居然调了足够的银元到上海,想兑多少都有,银行又一次通宵办公,一直兑到没人想兑为止。

    就这样,共产党进了上海,人民币也进了。

     不久之后,钟欣愉在香港分行看到新钞。

     新钞上印着发钞行的名字中国人民银行,据说是由华北、北海、西北农民银行合并成立的。

    她还记得在重庆看到过的那些土纸印刷的边区币,那上面就曾有这些银行的名字。

     还有印刷的年份1948,也就是说,早在渡过长江之前,第一套人民币已经印出来了。

     她不禁觉得,这一次真的是不同的。

    没有人再说什么时间紧迫,什么不得已而为之,他们知道金融是一国之本的道理,每一步都经过了缜密的计划。

     紧接着的那几个月,蒋政府败退,飞往台湾,临走抢运了中央、中国两行国库里的黄金和美钞。

     那几年,中行香港分行的业务做得很好,资产已经有港币六千多万,自然也被他们打算好了,电报一封封地追过来,下令郑经理立即停业清算,带着所有行产赴台。

     但郑经理没有回复,只作不知。

    隔了一阵,那边干脆派了代表过来商谈。

     郑经理推搪,今天推明天,明天推后天。

    推到后来,行里收到夹了刀片的匿名信,罗便臣道宿舍门口有陌生人守着,看见行员出来,就一路跟在后面。

     这作派和手法,钟欣愉是熟悉的,她一直知道香港也有军统的站点。

     形势到了这个地步,郑经理干脆关照家里人放了消息出去,说他突发急病,住进了英国人的医院。

    其实却在办公室搭了一张行军床,每天锁着门,通过电话办公,召集董事开会,抢着时间把行里的钱散出去。

     全行上下只有几个人知道实情,钟欣愉便是其中之一,也是最不惹眼的一个。

     在别人眼中,她是个三十好几岁的女人,有家有口,还大着肚子,每天由先生开着车接送上下班。

    但他们不知道,她其实是在执行董事会的决议。

     先是筹建中行大厦,在中环德辅道买下一块地皮,立即与打样行签好设计和建筑合同,建材、设备一样样采购起来,全部用的现金。

     行里剩余的资金即刻放贷给在港的中资企业,其中最多的,就是内战那几年设备原料滞留,借机开起来的纺织工厂,这时候已经发展到了100万枚纱锭的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