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关灯
小
中
大
知耀已经不在了,她这么说也不能算是假话。
“那是因为我手残疾?”勤之顿了顿,又问。
“也不是,你别瞎想!”晓安有些恼了,不自觉地提高了声音,心里却是一软。
其实,勤之手上的伤恢复的很好,只是拇指短了一截,没有指甲,并不太显眼,也不妨碍什么。
他刚从县医院出来的时候,晓安给他换过一次药,但后来他总是找别的老护士,有意避着她。
平常只要她在,他就把左手藏在口袋里,从来不让她看。
他是很在乎她的,她不是不知道。
两人又默默走了一段,晓安才对勤之说:“不是因为你,是我打算继续读书,所以,别的事情暂时不考虑。
” 这也是实话,且不管其中多少有些推托的成分,她的确托人替她找了旧版的高中教科书,已经开始自习了。
那些书差不多都是知绘给她寄来的,多半是知耀从前用过的。
书页上偶尔有些钢笔做的笔记,她总是看着看着就发了呆。
“打算学什么?”勤之问。
“想学医,就是不知道考不考的上。
”晓安以为总算说通了,语气和缓便和缓些。
“医科要念几年?”他又问。
“总要五六年,至少。
”她回答。
“那也不算很久,我等你毕业。
” 晓安傻了眼,没想到他会这样说。
勤之是念不进书的人,也没打算考大学,如果她真的如愿考上了,他们就是完全不同的两路人了,今后的人身截然不同,却不知他从哪里来的自信和信念,一开口便说等她那么许多年。
“你要等就等吧。
”宿舍楼就在眼前了,晓安撂下这么一句,就快步跑进去了。
至少在那个深夜,晓安不信勤之真的可以说到做到。
五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两个人不在一个地方,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个的结婚成家生儿育女,不是所有人都能耐得住那分寂寞的。
那年夏天,晓安真的考上了医科大学,九月初便离开军工厂,去上海报到了。
勤之请了一个礼拜的事假送她,帮她安排好一切。
身边的人都不看好他们俩,觉得勤之挺傻的,晓安是正宗的大学生,用那个时候的话来说,今后就是干部编制了,无论如何都不会再下嫁给他这么个外地工矿的工人的。
也是在那个夏天,知绘办了病休回上海,没有工作,就那样在社会上混着,仍旧住在方家,她人是极乖巧的,一切家务事情都抢着做,管方老太太叫奶奶。
九月份开学之后不久,她去医科大学看晓安,说自己遇到一个人。
那是个二十八九岁的上海青年,她第一次看到他是在南京路上一间涉外饭店的咖啡厅里。
他坐在一架陈旧的三角钢琴后面,,看衣着就知道不是饭店的住客,嘴里叼着半根烟,弹一首不知出处的曲子,听起来不着调,却又行云流水。
她走过去,出神的看他的手在琴键上滑动,手很大,手指颀长。
“这是什么曲子?”她问。
“德彪西的阿贝斯克,”他笑了笑,叼着烟回答,“没有谱,跳了一段,隔太久了,都忘了。
” 这时,饭店服务员走过来,对他说:琴不能碰,此地也不能抽烟。
“烟根本没点。
”他无所谓的笑,从旁边桌上拿了一条餐巾,擦了擦琴键,合上键盖,动作娴熟,一点都没有被人抓了现行的紧张。
知绘对晓安说起这件事的时候,甚至还不知道那人的名字。
至于她为什么要去那间涉外饭店?去做什么?她不说,晓安也搞不懂。
更多有关那个人的事
“那是因为我手残疾?”勤之顿了顿,又问。
“也不是,你别瞎想!”晓安有些恼了,不自觉地提高了声音,心里却是一软。
其实,勤之手上的伤恢复的很好,只是拇指短了一截,没有指甲,并不太显眼,也不妨碍什么。
他刚从县医院出来的时候,晓安给他换过一次药,但后来他总是找别的老护士,有意避着她。
平常只要她在,他就把左手藏在口袋里,从来不让她看。
他是很在乎她的,她不是不知道。
两人又默默走了一段,晓安才对勤之说:“不是因为你,是我打算继续读书,所以,别的事情暂时不考虑。
” 这也是实话,且不管其中多少有些推托的成分,她的确托人替她找了旧版的高中教科书,已经开始自习了。
那些书差不多都是知绘给她寄来的,多半是知耀从前用过的。
书页上偶尔有些钢笔做的笔记,她总是看着看着就发了呆。
“打算学什么?”勤之问。
“想学医,就是不知道考不考的上。
”晓安以为总算说通了,语气和缓便和缓些。
“医科要念几年?”他又问。
“总要五六年,至少。
”她回答。
“那也不算很久,我等你毕业。
” 晓安傻了眼,没想到他会这样说。
勤之是念不进书的人,也没打算考大学,如果她真的如愿考上了,他们就是完全不同的两路人了,今后的人身截然不同,却不知他从哪里来的自信和信念,一开口便说等她那么许多年。
“你要等就等吧。
”宿舍楼就在眼前了,晓安撂下这么一句,就快步跑进去了。
至少在那个深夜,晓安不信勤之真的可以说到做到。
五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两个人不在一个地方,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个的结婚成家生儿育女,不是所有人都能耐得住那分寂寞的。
那年夏天,晓安真的考上了医科大学,九月初便离开军工厂,去上海报到了。
勤之请了一个礼拜的事假送她,帮她安排好一切。
身边的人都不看好他们俩,觉得勤之挺傻的,晓安是正宗的大学生,用那个时候的话来说,今后就是干部编制了,无论如何都不会再下嫁给他这么个外地工矿的工人的。
也是在那个夏天,知绘办了病休回上海,没有工作,就那样在社会上混着,仍旧住在方家,她人是极乖巧的,一切家务事情都抢着做,管方老太太叫奶奶。
九月份开学之后不久,她去医科大学看晓安,说自己遇到一个人。
那是个二十八九岁的上海青年,她第一次看到他是在南京路上一间涉外饭店的咖啡厅里。
他坐在一架陈旧的三角钢琴后面,,看衣着就知道不是饭店的住客,嘴里叼着半根烟,弹一首不知出处的曲子,听起来不着调,却又行云流水。
她走过去,出神的看他的手在琴键上滑动,手很大,手指颀长。
“这是什么曲子?”她问。
“德彪西的阿贝斯克,”他笑了笑,叼着烟回答,“没有谱,跳了一段,隔太久了,都忘了。
” 这时,饭店服务员走过来,对他说:琴不能碰,此地也不能抽烟。
“烟根本没点。
”他无所谓的笑,从旁边桌上拿了一条餐巾,擦了擦琴键,合上键盖,动作娴熟,一点都没有被人抓了现行的紧张。
知绘对晓安说起这件事的时候,甚至还不知道那人的名字。
至于她为什么要去那间涉外饭店?去做什么?她不说,晓安也搞不懂。
更多有关那个人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