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红星的陨落 第2 帝国的离心力

关灯
    中进行。

    哈维尔,这位剧作家出身的人物,在布拉格城堡阳台上对着人群微笑。

    他用他那富有感染力的演讲,就像在舞台上念台词一样,宣告了布拉格之春的彻底胜利。

    “天鹅绒革命”的成功,让捷克斯洛伐克在相对平稳的状态下实现了政治体制的变革,这在东欧剧变的浪潮中显得尤为独特。

     然而,罗马尼亚的情况则截然不同。

    齐奥塞斯库,这位曾经被称为“祖国之父”的领导人,在纳斯特塞广场上枪声大作时,正对着空荡荡的主席台发表新年贺词。

    他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统治已经走到了尽头。

    当他与妻子试图乘直升机逃亡时,机舱门上还挂着未摘下的圣诞彩灯,这一画面充满了讽刺意味。

    两天后,在布加勒斯特郊外的军营里,行刑队的子弹洞穿了独裁者的胸膛,红色圣诞彻底落幕。

    罗马尼亚的这场剧变,充满了暴力和动荡,给这个国家带来了巨大的伤痛和损失。

     三、波罗的海三国的独立浪潮 在波罗的海沿岸,立陶宛的萨格达晨钟声震颤着莫斯科的神经。

    1990年2月16日,这是一个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日子。

    在维尔纽斯议会大厦的穹顶下,议员们在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交响曲》庄严而激昂的旋律中举起右手,通过了独立宣言。

    独立宣言的墨迹未干,克格勃驻地窗外的列宁雕像已被涂上立陶宛三色旗的油漆。

    这一行为,不仅是对立陶宛独立的一种象征,更是对苏联统治的一种公然挑战。

    苏联宪法第72条此刻显出荒诞的黑色幽默,该条款规定各加盟共和国“有权自由退出联盟”。

    当年被苏联强行划入版图的波罗的海三国,如今最先撕开了这张看似坚固的薄纸。

     里加的拉脱维亚人用老式印刷机连夜赶制护照,这一行为象征着他们对独立的渴望和追求。

    他们希望通过拥有自己的护照,来证明自己的国家主权和民族身份。

    塔林的爱沙尼亚青年在街头高唱《土地之歌》,歌声中混杂着苏军坦克履带碾过冰面的脆响。

    这一画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既展现了爱沙尼亚青年对自由和独立的热情,又体现了苏联军队的存在给他们带来的压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四、克里姆林宫的两难抉择与局势恶化 克里姆林宫的主人戈尔巴乔夫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如果动用武力来阻止波罗的海三国的独立和东欧剧变的浪潮,那将使红场上的列宁陵寝也成为历史罪人。

    因为苏联一直以来都以社会主义和国际主义为理念,如果此时动用武力镇压,将违背这些理念,损害苏联在国际社会的形象。

    然而,如果按兵不动,帝国的多米诺骨牌正在加速倒下。

    波罗的海三国的独立浪潮就像一颗火种,有可能引发其他加盟共和国的连锁反应,导致苏联的解体。

     戈尔巴乔夫的双手在办公桌下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