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苏烈出世,拜三原李靖为师
关灯
小
中
大
胖白胖的,脸蛋红扑扑的,犹如熟透的苹果。
一双大眼睛明亮而清澈,仿佛能看透世间万物。
小嘴巴一张一合,似乎在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可爱至极。
苏邕越看越喜欢,心中满是为人父的喜悦与自豪。
苏邕略作思索,为这孩子取名为苏烈。
取完名后,他转过身,将孩子递给李药师看,说道:“贤弟,你看看这名字如何?”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大爷李靖接过孩子,看着怀中的小苏烈,脸上也露出了喜爱的笑容。
他沉思片刻,说道:“大哥,这名字不错。
我再送烈儿一个字,就叫定方吧。
希望他日后能平定四方,成就一番大业。
” 苏邕一听,拍手叫好:“好字,好字啊!定方,这名字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 时光匆匆,有说则长,无说则短。
转眼间,小苏烈过了百日,又到了蹒跚学步的年纪。
岁月如梭,一晃小苏烈就到了三岁。
这一天,三原李靖再次来到苏府。
见到大哥苏邕后,李靖开门见山地说道:“大哥,还记得三年前小弟和您说的那件事儿么?如今定方已经三岁了,我今日便是来接他上山学艺的。
” 苏邕连忙点头,说道:“记得,记得!贤弟,你打算什么时候带定方上山?” 李靖说道:“三天后,我便带烈儿走。
这三天时间,大哥也好和孩子好好相处,交代交代。
” 苏邕心中虽有不舍,但也知道这是为了孩子的将来,便点头答应了。
三天后,李靖带着苏定方离开了苏府,踏上了前往三原县的路途。
暂且按下苏府之事不表,单说大爷李靖带着小苏烈回到陕西三原县后,便开始悉心教导他武艺和兵书战策。
在李靖的悉心指导下,苏定方学习攻杀战守之法,钻研排兵布阵之妙,了解斗引埋伏之巧。
苏定方从小就聪明伶俐,天赋异禀,对所学的知识一教就会,一学就通,而且举一反三,常常能将一招变化为三招,令师父李靖赞叹不已。
李靖见苏定方如此聪慧,且勤奋好学,便倾尽全力,将自己毕生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
不仅如此,李靖还传授给苏烈一把方天画戟,这把戟造型精美,刃如霜雪,锋利无比。
苏烈得到这把方天画戟后,如获至宝,从此便在方天戟上下足了功夫。
寒来暑往,日复一日,苏定方每天都刻苦练习,从不间断。
年复一年,时光飞逝,转眼间苏定方已经十岁了。
此时的他,个头也长了不少,身高达到了九尺。
经过这七年的刻苦学习,苏定方所学的本领比一般人学一辈子还要扎实。
这正所谓“名师出高徒”,在李靖这位名师的教导下,苏定方不仅在武学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还在文韬方面也有了深厚的造诣。
他精通子牙六韬、孙子兵法、吴起兵法、孙膑兵法等等诸多兵书,对其中的谋略和智慧领悟得十分透彻。
这也为他日后在战场上纵横捭阖,立下赫赫战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要不然后文书中,苏烈怎能平这个灭那个,没有真才实学是绝对做不到的。
苏定方在跟随李靖学习武艺和兵法的同时,也不忘向二位师叔请教。
在二爷裘髯客张炳和红佛女张初尘的悉心指导下,苏烈将那画杆戟练得越发出神入化,每一招每一式都蕴含着巨大的威力,令人防不胜防。
李老侠见苏定方进步如此之快,心中十分欣慰。
为了让苏定方在战场上能够如虎添翼,他特意在西域寻来了一匹宝马良驹,这匹马名叫赛龙雀照夜玉狮子白龙驹。
此马浑身雪白,一根杂毛都没有,犹如白缎子一般光滑闪亮。
它踢至背高八尺,头至尾长丈二,身形矫健,肌肉发达。
大蹄板儿坚实有力,竹签子耳朵高高竖起,仿佛时刻在聆听着周围的动静。
蛤蟆眼又大又圆,目光炯炯有神,透露出一股不凡的气势。
在李靖和二位师叔的悉心教导下,苏定方可谓是弓刀石马步剑样样精通,无一不会。
他的八八六十四路天罡戟使得出神入化,每一次舞动,都仿佛有一条银龙在空中飞舞,寒光闪烁,令人眼花缭乱。
镇天弓、穿云箭在他手中更是威力无穷,百步穿杨,箭无虚发。
在这套书中,有两位神箭手最为出名,一位是苏定方,另一位便是薛礼,字仁贵。
这二人不仅武艺高强,而且还是师兄弟兼忘年之交,他们在日后的战场上,都将凭借自己的本领,立下赫赫战功,成为名垂青史的英雄人物。
大爷李靖这辈子正式收了三个弟子,此外还收了罗干为记名徒弟,也就是非正式的徒弟。
大徒弟徐积,字懋功,此人足智多谋,深通兵法,后来被唐天子赐姓李。
在唐末五代时期,南唐国便是他的后世子孙所创。
二徒弟便是苏烈,字定方,他武艺精湛,谋略过人,在隋唐时期的战场上大放异彩。
三徒弟薛礼,字仁贵,也是一位勇猛无比的将领,其“三箭定天山”的故事更是广为流传。
此外,李靖还收了侯君集、秦叔宝、尉迟恭、程知节等等人为记名徒弟,这些人在后来的历史中,也都成为了赫赫有名的人物。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一晃就到了苏定方十五岁。
这一天,老侠客李靖把苏烈叫到跟前,神色凝重地问道:“定方啊,你来到为师这里已经有多少年了?” 苏烈恭敬地答道:“回师父的话,徒儿三岁上山,至今已有一十二年,今年徒儿一十五岁了。
” “嗯,定方啊,”李靖微微点头,说道,“如今你也已经学有所成,是时候下山去了。
去建功立业,去帮助你的父亲镇守信都关(郡),为国家和百姓贡献自己的力量。
”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苏烈一听,心中顿时一紧,连忙说道:“师父,徒儿不想离开您老人家。
徒儿深知自己的能耐还远远不够,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向师父学习。
” 李靖看着苏烈,眼中满是慈爱与期许,说道:“定方啊,咱们师徒又不是从此再也不见面了。
以后见面的机会还多着呢。
前些天,你父母给你写了一封信,在信中说他们十分想念你。
难道你不想念你的父母么?” 苏烈低头沉思片刻,眼中泛起一丝泪光,说道: “徒儿想。
”苏定方眼眶微微泛红,低声应道。
离家的这十二年,无数个日夜,对父母的思念就像山林间潺潺的暗流,虽悄无声息,却从未停歇。
他想起儿时在父母膝下的欢乐时光,想起母亲温柔的抚摸,父亲鼓励的眼神,那些画面如同电影般在脑海中不断放映。
“这就对了。
”李靖说着,从抽匣里拿出一封信递给苏定方。
苏烈恭恭敬敬接过书信展开观看,上面写着:吾儿定方,为父和你母亲都很想念你,你母亲每次想你的时候都哭,眼泪都快哭干了。
质朴无华的字句,没有一丝修饰,却饱含着父母深沉到极致的思念。
这些文字,像一把把重锤,狠狠地敲在苏定方的心间,敲开了他心底那扇尘封已久的情感大门。
苏烈看完信,小心地把信揣在怀里,像是揣着世间最珍贵的宝物。
他抬起头,眼神坚定,仿佛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师父,我什么时候可以下山?”这一刻,他心中归家的渴望如汹涌的潮水,势不可挡。
“你什么时候想下山,随时都可以走。
不过为师要警告你几件事,一不能饮酒误事,二不能奸道邪淫,三不能狂妄自大,乱杀无辜。
如果你有一条做了,要是让为师我知道了,咱俩就断绝师徒关系,为师我亲手要了你这条小命,记住了吗?”李靖神色严肃,眼神中透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他太了解这个世界的纷繁复杂,也深知苏定方模样英俊,在这充满诱惑的世间,稍有不慎就可能走上歧途。
“徒儿记下了。
”苏定方郑重回应,声音低沉却有力。
他将师父的每一句教诲都像刻石碑一样,一字一句刻在心底。
他知道,这是师父对他最深沉的关爱与期望。
恰在此时,外面走进一人,单膝跪地:“徒儿拜见恩师。
”来者正是徐积,徐茂公(李积)。
徐积说着给师父磕了个头,而后站起身来。
他身形挺拔,眼神中透着睿智与沉稳,一看便是久经磨砺之人。
苏定方赶忙给大师兄行了礼,徐积赶忙用手相搀,笑道:“师弟不必多礼,咱们是自家兄弟。
”那笑容,如春日暖阳,温暖而亲切。
三日后,苏烈将行装、马匹、兵器、盔甲一一收拾妥当,前来与师父、师兄辞别。
他的行囊虽简单,却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对师父师兄的不舍。
李道爷和徐积二人亲自送苏定方下山,一路上,老人家又反复嘱咐苏定方诸多为人处世、行军打仗的道理。
李靖的声音,时而威严,时而温和,他像一位不知疲倦的守护者,将自己一生的智慧和经验倾囊相授。
最后,李靖拿出一封信,托苏烈带给山东济南府历城县秦琼。
苏定方双手接过书信,小心揣好,仿佛那是承载着无数使命的圣物。
而后翻身上马,与师父、师兄洒泪分别。
马蹄声渐远,苏定方的身影在蜿蜒的山路上渐行渐小,而师父和师兄的身影,却永远留在了他的心中。
苏烈离开三原县,一路向东,朝着济南府进发。
一路上,风餐露宿,晓行夜宿,他却丝毫不觉辛苦。
心中对父母的思念,像一团永不熄灭的火焰,照亮了他前行的道路;对未来的憧憬,像远方闪耀的星辰,指引着他无畏前行。
他一心想着早日见到父母,也盼着能在这世间闯出一番名堂,不负师父的教导和期望。
这一日,苏定方踏入一片山林。
山林中郁郁葱葱,古木参天,阳光透过茂密的枝叶洒下,形成一道道金色的光斑,宛如仙境。
偶尔传来几声不知名的鸟叫,打破山林的寂静,更增添了几分神秘的气息。
苏定方正骑着马悠然前行,忽然,一阵喊杀声从前方传来。
他心中一凛,多年的习武和训练让他的警觉性瞬间拉满,他拍马向前赶去,想看个究竟。
转过一个山坳,眼前的
一双大眼睛明亮而清澈,仿佛能看透世间万物。
小嘴巴一张一合,似乎在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可爱至极。
苏邕越看越喜欢,心中满是为人父的喜悦与自豪。
苏邕略作思索,为这孩子取名为苏烈。
取完名后,他转过身,将孩子递给李药师看,说道:“贤弟,你看看这名字如何?”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大爷李靖接过孩子,看着怀中的小苏烈,脸上也露出了喜爱的笑容。
他沉思片刻,说道:“大哥,这名字不错。
我再送烈儿一个字,就叫定方吧。
希望他日后能平定四方,成就一番大业。
” 苏邕一听,拍手叫好:“好字,好字啊!定方,这名字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 时光匆匆,有说则长,无说则短。
转眼间,小苏烈过了百日,又到了蹒跚学步的年纪。
岁月如梭,一晃小苏烈就到了三岁。
这一天,三原李靖再次来到苏府。
见到大哥苏邕后,李靖开门见山地说道:“大哥,还记得三年前小弟和您说的那件事儿么?如今定方已经三岁了,我今日便是来接他上山学艺的。
” 苏邕连忙点头,说道:“记得,记得!贤弟,你打算什么时候带定方上山?” 李靖说道:“三天后,我便带烈儿走。
这三天时间,大哥也好和孩子好好相处,交代交代。
” 苏邕心中虽有不舍,但也知道这是为了孩子的将来,便点头答应了。
三天后,李靖带着苏定方离开了苏府,踏上了前往三原县的路途。
暂且按下苏府之事不表,单说大爷李靖带着小苏烈回到陕西三原县后,便开始悉心教导他武艺和兵书战策。
在李靖的悉心指导下,苏定方学习攻杀战守之法,钻研排兵布阵之妙,了解斗引埋伏之巧。
苏定方从小就聪明伶俐,天赋异禀,对所学的知识一教就会,一学就通,而且举一反三,常常能将一招变化为三招,令师父李靖赞叹不已。
李靖见苏定方如此聪慧,且勤奋好学,便倾尽全力,将自己毕生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
不仅如此,李靖还传授给苏烈一把方天画戟,这把戟造型精美,刃如霜雪,锋利无比。
苏烈得到这把方天画戟后,如获至宝,从此便在方天戟上下足了功夫。
寒来暑往,日复一日,苏定方每天都刻苦练习,从不间断。
年复一年,时光飞逝,转眼间苏定方已经十岁了。
此时的他,个头也长了不少,身高达到了九尺。
经过这七年的刻苦学习,苏定方所学的本领比一般人学一辈子还要扎实。
这正所谓“名师出高徒”,在李靖这位名师的教导下,苏定方不仅在武学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还在文韬方面也有了深厚的造诣。
他精通子牙六韬、孙子兵法、吴起兵法、孙膑兵法等等诸多兵书,对其中的谋略和智慧领悟得十分透彻。
这也为他日后在战场上纵横捭阖,立下赫赫战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要不然后文书中,苏烈怎能平这个灭那个,没有真才实学是绝对做不到的。
苏定方在跟随李靖学习武艺和兵法的同时,也不忘向二位师叔请教。
在二爷裘髯客张炳和红佛女张初尘的悉心指导下,苏烈将那画杆戟练得越发出神入化,每一招每一式都蕴含着巨大的威力,令人防不胜防。
李老侠见苏定方进步如此之快,心中十分欣慰。
为了让苏定方在战场上能够如虎添翼,他特意在西域寻来了一匹宝马良驹,这匹马名叫赛龙雀照夜玉狮子白龙驹。
此马浑身雪白,一根杂毛都没有,犹如白缎子一般光滑闪亮。
它踢至背高八尺,头至尾长丈二,身形矫健,肌肉发达。
大蹄板儿坚实有力,竹签子耳朵高高竖起,仿佛时刻在聆听着周围的动静。
蛤蟆眼又大又圆,目光炯炯有神,透露出一股不凡的气势。
在李靖和二位师叔的悉心教导下,苏定方可谓是弓刀石马步剑样样精通,无一不会。
他的八八六十四路天罡戟使得出神入化,每一次舞动,都仿佛有一条银龙在空中飞舞,寒光闪烁,令人眼花缭乱。
镇天弓、穿云箭在他手中更是威力无穷,百步穿杨,箭无虚发。
在这套书中,有两位神箭手最为出名,一位是苏定方,另一位便是薛礼,字仁贵。
这二人不仅武艺高强,而且还是师兄弟兼忘年之交,他们在日后的战场上,都将凭借自己的本领,立下赫赫战功,成为名垂青史的英雄人物。
大爷李靖这辈子正式收了三个弟子,此外还收了罗干为记名徒弟,也就是非正式的徒弟。
大徒弟徐积,字懋功,此人足智多谋,深通兵法,后来被唐天子赐姓李。
在唐末五代时期,南唐国便是他的后世子孙所创。
二徒弟便是苏烈,字定方,他武艺精湛,谋略过人,在隋唐时期的战场上大放异彩。
三徒弟薛礼,字仁贵,也是一位勇猛无比的将领,其“三箭定天山”的故事更是广为流传。
此外,李靖还收了侯君集、秦叔宝、尉迟恭、程知节等等人为记名徒弟,这些人在后来的历史中,也都成为了赫赫有名的人物。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一晃就到了苏定方十五岁。
这一天,老侠客李靖把苏烈叫到跟前,神色凝重地问道:“定方啊,你来到为师这里已经有多少年了?” 苏烈恭敬地答道:“回师父的话,徒儿三岁上山,至今已有一十二年,今年徒儿一十五岁了。
” “嗯,定方啊,”李靖微微点头,说道,“如今你也已经学有所成,是时候下山去了。
去建功立业,去帮助你的父亲镇守信都关(郡),为国家和百姓贡献自己的力量。
”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苏烈一听,心中顿时一紧,连忙说道:“师父,徒儿不想离开您老人家。
徒儿深知自己的能耐还远远不够,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向师父学习。
” 李靖看着苏烈,眼中满是慈爱与期许,说道:“定方啊,咱们师徒又不是从此再也不见面了。
以后见面的机会还多着呢。
前些天,你父母给你写了一封信,在信中说他们十分想念你。
难道你不想念你的父母么?” 苏烈低头沉思片刻,眼中泛起一丝泪光,说道: “徒儿想。
”苏定方眼眶微微泛红,低声应道。
离家的这十二年,无数个日夜,对父母的思念就像山林间潺潺的暗流,虽悄无声息,却从未停歇。
他想起儿时在父母膝下的欢乐时光,想起母亲温柔的抚摸,父亲鼓励的眼神,那些画面如同电影般在脑海中不断放映。
“这就对了。
”李靖说着,从抽匣里拿出一封信递给苏定方。
苏烈恭恭敬敬接过书信展开观看,上面写着:吾儿定方,为父和你母亲都很想念你,你母亲每次想你的时候都哭,眼泪都快哭干了。
质朴无华的字句,没有一丝修饰,却饱含着父母深沉到极致的思念。
这些文字,像一把把重锤,狠狠地敲在苏定方的心间,敲开了他心底那扇尘封已久的情感大门。
苏烈看完信,小心地把信揣在怀里,像是揣着世间最珍贵的宝物。
他抬起头,眼神坚定,仿佛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师父,我什么时候可以下山?”这一刻,他心中归家的渴望如汹涌的潮水,势不可挡。
“你什么时候想下山,随时都可以走。
不过为师要警告你几件事,一不能饮酒误事,二不能奸道邪淫,三不能狂妄自大,乱杀无辜。
如果你有一条做了,要是让为师我知道了,咱俩就断绝师徒关系,为师我亲手要了你这条小命,记住了吗?”李靖神色严肃,眼神中透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他太了解这个世界的纷繁复杂,也深知苏定方模样英俊,在这充满诱惑的世间,稍有不慎就可能走上歧途。
“徒儿记下了。
”苏定方郑重回应,声音低沉却有力。
他将师父的每一句教诲都像刻石碑一样,一字一句刻在心底。
他知道,这是师父对他最深沉的关爱与期望。
恰在此时,外面走进一人,单膝跪地:“徒儿拜见恩师。
”来者正是徐积,徐茂公(李积)。
徐积说着给师父磕了个头,而后站起身来。
他身形挺拔,眼神中透着睿智与沉稳,一看便是久经磨砺之人。
苏定方赶忙给大师兄行了礼,徐积赶忙用手相搀,笑道:“师弟不必多礼,咱们是自家兄弟。
”那笑容,如春日暖阳,温暖而亲切。
三日后,苏烈将行装、马匹、兵器、盔甲一一收拾妥当,前来与师父、师兄辞别。
他的行囊虽简单,却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对师父师兄的不舍。
李道爷和徐积二人亲自送苏定方下山,一路上,老人家又反复嘱咐苏定方诸多为人处世、行军打仗的道理。
李靖的声音,时而威严,时而温和,他像一位不知疲倦的守护者,将自己一生的智慧和经验倾囊相授。
最后,李靖拿出一封信,托苏烈带给山东济南府历城县秦琼。
苏定方双手接过书信,小心揣好,仿佛那是承载着无数使命的圣物。
而后翻身上马,与师父、师兄洒泪分别。
马蹄声渐远,苏定方的身影在蜿蜒的山路上渐行渐小,而师父和师兄的身影,却永远留在了他的心中。
苏烈离开三原县,一路向东,朝着济南府进发。
一路上,风餐露宿,晓行夜宿,他却丝毫不觉辛苦。
心中对父母的思念,像一团永不熄灭的火焰,照亮了他前行的道路;对未来的憧憬,像远方闪耀的星辰,指引着他无畏前行。
他一心想着早日见到父母,也盼着能在这世间闯出一番名堂,不负师父的教导和期望。
这一日,苏定方踏入一片山林。
山林中郁郁葱葱,古木参天,阳光透过茂密的枝叶洒下,形成一道道金色的光斑,宛如仙境。
偶尔传来几声不知名的鸟叫,打破山林的寂静,更增添了几分神秘的气息。
苏定方正骑着马悠然前行,忽然,一阵喊杀声从前方传来。
他心中一凛,多年的习武和训练让他的警觉性瞬间拉满,他拍马向前赶去,想看个究竟。
转过一个山坳,眼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