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虚抚韩彭

关灯
    公元前203年11月,汉军大将韩信在齐地势如破竹,节节胜利,军威大振。

    韩信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果断的指挥,迅速征服了齐地的多个城池,使得汉军的势力范围进一步扩大。

    他的声势如同烈火燎原,令敌军闻风丧胆。

     然而,与此同时,刘邦却在广武受伤,屯兵于此,与楚军形成对峙局面。

    尽管刘邦勇猛果敢,但此刻的他也面临着巨大的困境。

    由于受伤,他无法亲自出征,只能依靠部将坚守阵地。

    楚军虽然攻势受挫,但依然占据着一定的优势,双方陷入胶着状态。

     韩信在得知刘邦的困境后,认为这是一个扩大自己势力的绝佳机会。

    于是,他派遣使者前来,要求刘邦封他为假王(代理)。

    在使者面前,韩信摆出了自己的实力和理由,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的野心。

     刘邦接到使者的禀报后,顿时大怒。

    他一想到自己被困在这里这么久,天天盼着韩信能够前来相助,如今韩信不但不来相助,反而想要自立为王,心中不禁升起一股怒火。

    他当着使者的面破口大骂,情绪十分激动。

     然而,就在刘邦骂得正起劲的时候,他忽然感到脚下一阵疼痛。

    原来,陈平、张良二人正坐在他的身边,二人深知韩信的才华和野心,也明白当前的局势。

    他们知道,韩信在齐地拥有重兵,如果此时激怒他,导致他反叛,那么汉军将会陷入更大的危机。

     陈平、张良二人低声商议后,张良决定用脚尖轻轻踢了刘邦一下。

    刘邦一愣,顿时收住了口中的骂声。

    他意识到自己刚才的失态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后果。

    于是,他迅速调整情绪,改口说:“大丈夫既平定诸侯,要做就做个真王,何必要做什么假王!” 刘邦的话音刚落,陈平、张良二人相视一笑。

    他们知道,刘邦已经明白了他们的用心,也意识到了韩信的重要性。

    于是,刘邦顺水推舟地封韩信为齐王,正式承认了韩信的地位和势力。

     这一举措不仅稳住了韩信这支重要的力量,避免了汉军的分裂,还为后续击败楚军、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

    韩信对刘邦的知遇之恩感激涕零,从此无论谁来劝说他背汉,他都不忍忘恩负义。

    最终,韩信引大军击楚,为刘邦统一天下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前203年(汉高祖四年),楚汉相争已至关键阶段,汉对楚逐渐形成了合围之势:韩信依据齐地之便,不断灵活袭击楚军,给楚军造成沉重打击,其军事行动犹如神出鬼没,让楚军防不胜防;彭越则凭借着梁地的独特优势,屡次果断出兵,专门断绝楚军的粮道。

    楚军因此在前后夹击之中,处境变得愈发艰难。

     在这重大的历史转折之际,张良以其作为一个政治谋略家深邃而敏锐的眼光,清晰地看出了项羽腹背受敌、抓襟见肘的险恶处境。

    他深知此刻正是扭转战局、一举灭楚的绝佳时机。

    于是,张良赶忙与陈平一同向汉王刘邦进谏道:“如今我汉军已占据天下三分之二的土地,形势对我们极为有利,此时正是乘胜追击、彻底消灭楚军的绝好时机,应当一鼓作气猛追穷寇,务必在此一举毕其功。

    倘若我们轻易放楚军东归,就如同放虎归山,日后他们必将再度卷土重来,那时候势必会让我们遗患无穷啊!” 刘邦听后,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最终采纳了张良的正确意见。

    他亲自率领大军浩浩荡荡地去追击项羽,同时下达命令,让韩信和彭越迅速合围项羽,誓要将楚军一网打尽。

     刘邦率领大军一路追击楚军,终于来到了固陵(今河南太康)。

    然而,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却迟迟没有等来韩信、彭越所率的大军前来支援。

    楚军抓住这一难得的机会,发起了几次迅猛的冲锋。

    汉军由于缺乏后援,士气低落,在楚军的强大攻势下,又不幸吃了败仗。

    好在这回刘邦吸取了之前的教训,不再一味地与项羽进行硬性的对抗,想尽办法保存实力,所以这次的损失不算太过惨重。

     刘邦无奈地躲在固陵的壁垒之中,心中满是焦躁与无奈。

    他紧蹙眉头,焦急地问身边的张良:“他们为什么没有如期前来?” 此时,张良对韩信和彭越的内心想法早已洞若观火,应对之策也早已思谋成熟。

    见刘邦询问,他不慌不忙地忙答道:“如今楚兵即将走向灭亡,韩信、彭越虽已受封为王,但他们手中却没有确定的疆界。

    二人此次不来赴约,原因正在于此。

    陛下若能做出一些让步,与他们共享天下,划分明确的疆域,当可立即招来二位大将。

    否则,最终这场战争的胜败,还真是难以预料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