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我国封建社会初期~战国时代10

关灯
    诸子百家散文(3) 2、《论语》 孔子着作(言论、说教): 2)“季氏将伐颛臾” 原文: 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

    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 ——《论语?季氏》 释义: 孔子认为,周王朝是社会制度的最完美的形式,因为他对于当时所发生的社会进步现象,象政治实权的逐步下移,人民暴动的此起彼伏,都不以为然,认为这是“天下无道”、“礼崩乐坏”,表示了愤慨。

     如《季氏将伐颛臾》这一篇,就是一个显明的例子。

    它指出季氏的专横跋扈,鲁君岂能坐视,就是他对季氏不满的表现。

     文章通过对话形式来表达。

    它一开始就说明颛臾的不当伐,接着判定冉求他们不能制止残暴的战争行为所应负的责任,最后指出季氏内忧所在:“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 层次分明,言词犀利。

    其中引用成语,运用譬喻,都足以增强论辩的说服力量。

     译文(参考): 季氏(鲁国最有权势的贵族)将要攻打颛臾(鲁国的臣属小国)。

    冉有和季路(皆为孔子的弟子)拜见孔子,说:“季氏将对颛臾采取军事行动(攻打)。

    ” 孔子说:“求(冉有)!恐怕要责备你们了?当初周之先王以这个地方封给颛臾,是为了使它主祭蒙山,而且它已在鲁国境内(是鲁国的附庸)。

    既然(它)已经是国家的臣属,为什么还要攻打(它)呢?” 冉有说:“季氏想攻打(颛臾),我们二人都不想攻打。

    ” 孔子说:“求!周任(一位古代有名的史官)曾说过:’为人臣者,当施展其才力以居其职位;如果不能这样做,就应该辞职退位。

    ’(意为:冉有等人既有不同意见,就应该向季氏据理力争,否则就应该去职,不应随声附和,一味苟同。

    )盲者遇到危险,搀扶的人不去护持他;盲者跌倒了,搀扶的人不去扶他起来,那还用搀扶的人做什么呢?(言外之意是:季氏遇到危险和困难,冉有等人不设法去挽救,而任其胡为,是失其辅佐的责任。

    )已经责备过你了,虎、兕逃出笼槛,贵重的器物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