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春秋时代12

关灯
    在春秋时期的历史散文中,除了《左传》之外,重要的还有《国语》。

     《国语》是春秋时期各国史官记载的史料,内容主要是各国贵族的重要言论(所以叫“语”)。

    它是战国时的人把各国史料汇编而成的。

     全书按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分国编辑,共二十一卷;有重点地记述了从周穆王起至鲁悼公止,五百余年内的重要史实。

     它反映了春秋时期政治变化的轮廓,当时重要政治人物的精神面貌;也揭露社会矛盾,并对统治者的残暴奢淫作了批判,对人民利益表示关怀,还赞美了一些明君贤相。

     如《召公谏厉王止谤》等几篇文章,今天都有其积极的思想意义。

     但《国语》里也有不少迷信天命鬼神的思想。

     《国语》的文学价值虽不及《左传》,但也有一些饶有风趣的文章,如《齐姜与子犯谋酔重耳》、《叔向谏晋平王》。

     其刻画人物形象也很生动,如写骊姬的阴险毒辣,夫差的骄横自恣和勾践的艰苦奋斗、复仇雪耻。

    情节波澜起伏,曲折尽情。

     又如《越语(下)》,记勾践与范蠡的问答,多用韵语,别具一格。

     总的说来,《国语》文字朴实平易,具有高度的艺术性,是一部有现实主义精神的优秀作品。

     《国语》(1) 1、召公谏厉王止谤(1) 原文: 厉王虐,国人谤王。

    召公告王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

    以告,则杀之。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召公曰:“是障之也。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川壅而溃,伤人必多。

    民亦如之。

    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蒙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