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研究学院的邀请

关灯
    忙碌着的白骄阳突然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给打断,白骄阳接过电话,对方自称是中西医结合研究学院校办室主任,主要是想邀请白骄阳前去做客,讲一场关于胃病的相关学术讲座。

     忙了一上午,终于处理完了所有的就诊病人。

    顾不上吃饭,便开始思索着从哪些方面着手,讲这一场学术讲座。

    不过他迅速的锁定了一些内容,为这次讲座主要是面对的一些,即将走向临床的医学院学生。

     那就先从胃的解剖生理,胃的蠕动,以及胃部多发病常见病和常见的幽门螺旋杆菌等角度来进行阐述吧。

    胃的解剖生理特征 胃部解剖学和生理学特征: 一、胃的基本参数 1.形态与位置 -形态:空虚时呈略弯曲的“J”形,充盈时近似椭圆形,分为前壁、后壁、大弯(外侧缘)和小弯(内侧缘)。

     -位置:大部分位于左上腹,小部分位于中上腹,贲门连接食管,幽门连接十二指肠。

     2.重量与大小 -重量:成人空腹时胃壁重量约100~130克(不含内容物)。

     -长度:小弯长约12~15厘米,大弯长约25~30厘米。

     -胃腔容积: -空腹时:约50~100毫升(呈塌陷状态)。

     -正常充盈时:约1.0~1.5升。

     -最大延展容积:可达1.5~2.0升(过度扩张可能导致不适或胃壁变薄)。

     二、胃的分区及各部分长度 胃可分为4个主要区域(从贲门到幽门方向): 1.贲门部(Cardiacpart) -位置:食管与胃的连接处,围绕贲门周围2~3厘米的环形区域。

     -长度:无明确独立长度,主要指贲门括约肌附近区域。

     2.胃底(Fundus) -位置:贲门平面以上的膨出部分,向上抵达胃穹窿(胃的最上端)。

     -长度(高度):约3~5厘米(随充盈状态变化)。

     3.胃体(Body) -位置:胃底与胃窦之间的主体部分,占胃的大部分容积。

     -长度:从胃底至胃角切迹(小弯侧的明显凹陷),约12~15厘米(小弯侧)。

     4.幽门部(Pyloricpart) -分为两部分: -胃窦(Antrum):胃体与幽门之间的较窄区域,内壁光滑,无胃绒毛。

     -长度:约5~7厘米(小弯侧)。

     -幽门管(Pyloriccanal):胃窦末端通向幽门的短管,长约2~3厘米。

     -幽门(Pylorus):幽门管末端的环形括约肌,厚约0.5~1厘米,控制胃内容物进入十二指肠。

     三、胃壁的解剖层次与细胞组成 胃壁从内到外分为4层,各层结构及细胞组成如下: 1.黏膜层(Mucosa) -厚度:空腹时约0.3~0.5毫米,扩张时可变薄至0.1~0.2毫米(因伸展而变薄)。

     -组成: -上皮层:单层柱状上皮细胞(表面黏液细胞),分泌黏液保护胃壁,每2~3天更新一次。

     -固有层:疏松结缔组织,含胃腺(不同区域腺体不同): -胃底/胃体: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壁细胞(分泌盐酸和内因子)、颈黏液细胞。

     -胃窦:G细胞(分泌胃泌素)、D细胞(分泌生长抑素)、少量壁细胞。

     -黏膜肌层:薄层平滑肌(内环外纵),推动腺体分泌物排出。

     2.黏膜下层(Submucosa) -厚度:约0.5~1毫米(疏松结缔组织,弹性较大)。

     -组成:疏松结缔组织,含血管、淋巴管、神经丛(如黏膜下神经丛,调节黏膜功能)。

     3.肌层(Muscularis) -厚度:空腹时约1~3毫米,扩张时变薄至0.5~1毫米(平滑肌纤维伸展)。

     -组成:三层平滑肌(较其他消化道多一层): -内层:斜行肌(仅存在于胃底和胃体上部,帮助研磨食物)。

     -中层:环行肌(最发达,幽门处增厚形成幽门括约肌)。

     -外层:纵行肌(沿胃大弯、小弯分布)。

     4.浆膜层(Serosa) -厚度:极薄,约0.1毫米,为一层间皮细胞覆盖的结缔组织,与腹腔内表面相连。

     四、胃的延展性与厚度变化 1.最大容积与扩张状态 -胃通过平滑肌和弹性纤维的伸展实现扩容,充分扩张时容积可达1.5~2.0升(个体差异较大,长期暴饮暴食可能导致胃弹性下降)。

     2.胃壁最薄厚度 -扩张时,胃壁各层均会变薄,其中: -黏膜层:因上皮细胞伸展,厚度可从0.3毫米减至0.1毫米以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肌层:平滑肌纤维拉长,厚度从3毫米减至0.5~1毫米。

     -整体胃壁最薄处(如胃体大弯侧)可达1~2毫米(含所有层次),但过度扩张可能导致黏膜缺血或撕裂。

     五、总结 胃的解剖结构与其功能(储存、研磨、初步消化食物)密切相关: -分区:贲门部、胃底、胃体、幽门部(含胃窦、幽门管),各区域长度因形态变化而不同。

     -层次:黏膜层(分泌保护)、黏膜下层(营养支持)、肌层(蠕动收缩)、浆膜层(保护固定),每层细胞组成和厚度适应生理需求。

     -延展性:正常容积1~1.5升,最大可达2升,扩张时胃壁最薄约1~2毫米,依赖平滑肌和弹性纤维的弹性。

     如需更详细的临床应用(如胃镜检查、手术解剖),需结合个体差异和影像学数据进一步分析。

     胃的主要生理功能 从胃的解剖结构阐述生理机制: 一、食物储存与容积调节 1.容受性舒张(ReceptiveRelaxation) -机制:吞咽食物时,食管蠕动刺激贲门括约肌开放,胃底和胃体平滑肌通过迷走神经反射性松弛(容受性舒张),使胃腔容积从空腹时的50~100ml扩大至充盈时的1~1.5L(最大可达2L)。

     -意义:避免进食时胃内压骤升,实现“储存库”功能,为后续消化提供缓冲时间。

     2.持续排空控制 -幽门括约肌(厚0.5~1cm)通过周期性收缩(3~5次/分钟),将食糜以1~3ml/次的速度排入十二指肠,防止过快排空导致小肠消化负担。

     二、机械性消化(物理性消化) 1.研磨与混合 -蠕动波:胃体中部开始的蠕动波以2~3次/分钟向幽门推进,收缩时胃窦内压升高,迫使食糜反向回流至胃体,形成“研磨-混合”循环(每次蠕动约将1~3ml食糜推入十二指肠)。

     -胃壁结构辅助: -胃大弯、胃体的平滑肌(三层肌层,尤其是中层环行肌)强力收缩,将食物破碎为直径<2mm的颗粒。

     -胃黏膜皱襞(空腹时明显,充盈时展平)增加接触面积,促进食糜与消化液混合。

     2.形成食糜(Chyme) -经机械作用后,食物与胃液混合成pH1.5~2.5的半流质食糜,为后续小肠消化做准备。

     三、化学性消化(生物化学分解) 1.胃酸(盐酸)分泌 -分泌细胞:胃体/胃底的壁细胞(Parietalcells),每日分泌量约1.5~2L。

     -生理作用: -激活酶原:将无活性的胃蛋白酶原(主细胞分泌)转化为胃蛋白酶,特异性分解蛋白质肽键(尤其针对含苯丙氨酸/酪氨酸的肽链)。

     -杀菌屏障:pH1~2的强酸环境杀灭随食物进入的细菌(如幽门螺杆菌除外,其依赖脲酶抵抗胃酸)。

     -促进吸收:溶解食物中的矿物质(如铁、钙),并使食物蛋白变性,便于酶解。

     2.胃蛋白酶(Pepsin) -分泌形式: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经胃酸激活后成为胃蛋白酶,最适pH2~3.5,降解蛋白质为多肽和少量氨基酸。

     3.内因子(IntrinsicFactor) -壁细胞分泌:与维生素B??结合形成复合物,保护其不被消化酶破坏,并促进回肠末端主动吸收(缺乏时导致巨幼细胞性贫血)。

     4.黏液与碳酸氢盐 -表面黏液细胞和颈黏液细胞分泌:形成0.5~1mm厚的黏液-碳酸氢盐屏障(Mucus-bicarbonatebarrier),中和胃酸(局部pH升至6~7),防止胃蛋白酶消化自身黏膜。

     四、内分泌与调节功能 1.胃肠激素分泌 -胃窦G细胞:分泌胃泌素(Gastrin),促进壁细胞分泌胃酸、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同时增强胃蠕动和幽门括约肌收缩。

     -胃底D细胞:分泌生长抑素(Somatostatin),抑制胃泌素和胃酸分泌,形成负反馈调节。

     -肠嗜铬样细胞(ECL细胞):分泌组胺,通过H?受体刺激壁细胞分泌胃酸(是抗酸药如西咪替丁的作用靶点)。

     2.神经-体液调节网络 -神经调节: -迷走神经(副交感)兴奋促进胃酸、胃泌素分泌及胃蠕动(“头期”消化启动)。

     -交感神经兴奋抑制胃功能(应激时可能导致胃排空延迟)。

     -体液调节:食糜中的蛋白质、咖啡因、酒精等刺激胃泌素释放;胃酸过高时通过生长抑素负反馈抑制分泌。

     五、防御与黏膜保护 1.黏膜自我保护机制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黏液屏障:凝胶状黏液阻止胃蛋白酶接触黏膜,并捕获HCO??中和H?(“黏液-碳酸氢盐屏障”)。

     -上皮更新:胃黏膜上皮细胞每2~3天完全更新一次,受损细胞通过迁移和增殖快速修复。

     -胃黏膜血流:丰富的黏膜下血管(来自胃左、右动脉)提供充足氧气和营养,促进修复并带走有害代谢产物。

     2.抗反流机制 -贲门括约肌(静息压10~30mmHg)和膈食管韧带防止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减少反流性食管炎风险。

     六、与其他器官的协同功能 -与小肠衔接:幽门括约肌控制食糜排空速度(液体快、固体慢),确保十二指肠内pH和渗透压适合胰酶、胆汁发挥作用。

     -参与免疫:胃酸杀灭病原体,减少肠道感染;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识别抗原,启动局部免疫反应。

     总结:胃功能的核心特点 1.双重消化作用:机械研磨(物理)与酶解酸化(化学)结合,实现食物初步分解。

     2.动态平衡调节:通过神经-体液机制精准控制分泌、运动和排空,适应进食-空腹周期。

     3.自我保护优先:黏液屏障、快速上皮更新、血流保护等机制避免自身消化损伤。

     4.承上启下作用:作为消化道的“中继站”,既储存和处理食物,又为小肠高效消化提供优化的食糜条件。

     这些功能的异常(如胃酸过多、胃排空障碍、黏膜损伤)可能导致胃炎、胃溃疡、胃食管反流等疾病,临床治疗常针对功能调节(如抑酸药、促动力药)或保护机制(如黏膜保护剂)。

     胃蠕动的具体过程 结合解剖结构、电生理机制及生理功能分阶段详细说明: 一、胃蠕动的基础机制:电生理与肌肉结构 1.起搏信号:慢波电位(基本电节律) -起源:胃体中部的Cajal间质细胞(ICC,胃肠道起搏细胞)产生频率稳定的慢波电位(3次/分钟,胃窦部可升至4~5次/分钟),决定蠕动的节律。

     -传导:慢波沿胃壁平滑肌细胞间隙(通过缝隙连接)向幽门方向传导,触发动作电位(当慢波去极化超过阈值时),进而激活肌细胞收缩。

     2.胃壁肌肉层协同作用 -三层结构: -外层纵行肌:收缩时缩短胃长轴,协助食糜向幽门移动。

     -中层环行肌:蠕动的主要动力层,收缩时狭窄胃腔,挤压食糜(幽门部环行肌增厚形成幽门括约肌,厚约0.5~1cm)。

     -内层斜行肌(仅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