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关灯
    第122章 慎年知道令年是个百折不回的性格,对于她回国的计划,索性置之不理。

    这时汤必荣已经毅然决然,辞去了纽约银行的差事,慎年要将沪银诸多的业务托付给他,因此连着好几天早出晚归。

    令年便趁他不在,把自己的行李略微整理了一下,所幸她随身需要带的用品非常简单,不过一半天的功夫,也就准备妥当了。

    慎年经过走廊时,巴基斯坦人将一个信封转交给他,说:是于太太托他买的船票。

    慎年脚步慢了下来,将信封拆开,看了船票上的日期,推门进去时,见令年正在伏案写信,脚底下是一只不大的皮箱。

    慎年把信封放在案上,说:“你的船票。

    ” 令年原本担心行程太仓促,恐怕近日的票都已经售罄了。

    谁知巴基斯坦人很有门路,买到手的是三日之后的船票,自东岸出发,途径欧洲,再转内陆。

    这样一来,启程的日子忽然已经迫在眉睫了。

    她道声谢,把票收起来,看一眼慎年。

    慎年稍一沉吟,说:“汤必荣可以和你一起走。

    ” 令年说:“只剩三天的时间,汤先生那边来不及吧?” 慎年道:“他已经辞了差事,也没有打算带太太同行。

    三天时间,足够了。

    ” 对令年而言,要孤身度过两个月的旅程,虽然不至于提心吊胆,但有个熟人同行,总是好的,便点一点头,这时给玉珠的信已经写好了,她折起来塞进信封,而抽屉里最近陆续又有来信,一者是艾丽告知四叔一家赴欧洲的日期,令年已经回信,解释说在费城有些要紧的事情,不能亲自去送行,请四叔四婶见谅。

    二者,却是康年发自国内的电报,康年是十分地言简意赅,对杨金奎陷身云南的事情避而不提,只说上海近日形势有变,叫慎年二人可不必急着回国,待到明年政治平稳一些,再订票也不迟,于太太亦是这个意思。

    这封电报令年读完便收了起来,没有做回复。

     令年把这些信,还有自己只看了个开头的医学书籍都理好,同慎年说:“我是来不及等何妈了,等朱宝驹的案子有了定论,如果何妈还想多待一段时间,林老板夫妻大概会关照她。

    如果她想回国,二哥你托一个信得过的人,送她回上海,可以吗?” 慎年说好。

    除此之外,两人没有别的话题可拾,而行李业已收妥,令年坐在床边,望着慎年摘领带,解袖扣,他那黑色的眼睫低垂着,仿佛在思索事情。

    想他们两人在教堂里互相许下誓言,不过才半个月前的事情,转眼她又要仓促离开,换做别人,总难免要怀一番依依惜别的心情,而慎年则异常得镇定,有时更是露出一种冷淡的神态。

    令年心里正自不安,见慎年又穿上大衣,她噌的一下站起来,说:“二哥,你去哪?” 慎年说:“我出去挂一个电话给汤必荣,提醒他去买船票。

    ”见令年两眼直盯着自己,他说:“你也要一起去吗?” 令年心头略安,走过去双手环抱着他,仰起脸来,笑着说:“二哥,如果你搬家的话,记得告诉我新的地址呀。

    ” 这间房子,是慎年单身时住的,男女同居时,便显得有些拥挤。

    慎年原本是想要换个宅子的,但最近二人闹起别扭,就把这事暂且搁置了。

    慎年垂眸看着她,说:“我的电报该往哪里发?云南还是上海?” 令年心想,届时康年恐怕绝不肯把慎年的行踪透露给她。

    她说:“你发到玉珠的娘家,她会转告我的。

    ” 慎年露出一副不置可否的表情。

    令年踮起脚,欲亲吻他,慎年没有拒绝,也不怎么积极,只用右手抚摸着她的脸颊,在她嘴巴上碰了碰,便出门去了。

     到临行那日,慎年送令年和汤必荣登船,因为有汤必荣在场,令年不便说得太多,到船上后,她没有急着进客舱,而把皮箱放在脚下,扶在船舷上的栏杆,往岸边看去。

    岸上人头攒动,或是脱帽致意,或是挥舞着手绢,有人哭,有人笑,夹杂在神色各异的一张张面孔中,慎年的脸格外显得严肃而沉静。

    他两眼望着她,没有动作,也没有说话,不等船开动,便退出人群,钻进一辆马车离开了。

     他不相信我。

    在他心里,我大概一直是个缺乏决心和毅力的人,令年心想,最晚最晚,明年秋天她深深吸口气,提起皮箱,往客舱去了。

     抵达上海之后,令年和汤必荣在码头便分了手。

    汤必荣受令年所托,对她返沪的消息是保密的,因此康年等人都还蒙在鼓里。

    令年径直回到杨宅,见家里的下人多数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