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关灯
    自苏郁仪死后,张濯愈发口恭体顺,心甘情愿成为皇帝的一把刀,供他驱策、为他所用。

     太平十七年,张濯被世人称为大齐第一佞臣。

    只因他上媚于君,下令群臣,削金断玉,无恶不作。

     七年间,张濯大权独揽,生杀在握。

     彼时的张濯已年过不惑,阴郁冷酷像是从阎罗殿前走出的阴司判官。

     整个紫禁城,几乎血流成河。

    其中既有皇帝的授意,更是他的推波助澜。

     就连皇帝都不知道,对张濯而言,他余生要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替苏郁仪报仇。

     他要站在人臣所能达到的最高处,让伤害过她的人战栗,让这天下都为她陪葬。

     包括皇帝他自己。

     太平二十年的冬天,张濯联络宁王发动己辰政变,将皇帝囚禁于宗人府,迫使他重查苏郁仪一案,为她正名,重塑金身。

     他亲写挽联:所不朽者,垂万世名。

    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 张濯也说不清自己这一辈子杀了多少人,又有多少人是间接因为他而死。

     纵然他重新回到了太平三年,许多事尚且没有发生,张濯却深知那些血腥的、令人作呕的过去,早已成为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他早已不是那个高卧林下,满怀冰雪的张显清了。

     世人如今对他的赞誉和称颂,何尝不是另一种凌迟之刑。

     但是,当他望向苏郁仪的眼睛时,那双眼睛像小鹿一般干净又赤诚,看不见半分尘埃与瑕疵。

     张濯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此刻金阳璀璨,春和景明。

     二十九岁的张濯在十五岁的小皇帝面前站定了身子,慈宁宫的丹墀上寂静得连鸟鸣声都听不见。

     又是一场跨越时光的故人相逢。

     张濯唇畔噙着一抹愈发谦和恭顺的笑,徐徐对着皇帝长揖。

     苍云秋水,青林高木。

     “陛下,太后娘娘请您进去。

    ” [13]南楼令(二) 皇帝嗯了一声,客气道:“有劳张尚书了。

    ” 二人四目相对,张濯眸光如海。

     走进慈宁宫的门,已有奴才将皇帝的披风解开挂到木施上去。

     皇帝走到太后面前行礼:“母后。

    ” 太后将手中的奏折翻过一页,写下两行朱批,才淡淡道:“你可知错了?” 她不是个严厉的人,语气虽然没有训斥之意,却已经算是句重话了。

     皇帝直挺挺地跪下,既不为自己声辩,也不回答太后的话。

     太后便任由他跪着,继续批折子。

     殿里除了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