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进京会试

关灯
    车内,沉默不语,心事重重。

    他时而透过车窗望向窗外飞逝的景致,时而闭上眼睛,陷入沉思之中。

     经过多日的奔波,总算抵达京城。

    京城的繁华热闹让初来乍到的我有些目不暇接,街道上行人熙熙攘攘,如潮水般涌动。

    店铺鳞次栉比,吆喝声此起彼伏。

    只见有骑马驰骋的公子哥,英姿飒爽;挑担叫卖的小贩,声音嘹亮;推车送货的苦力,汗流浃背;卖蒜吆喝的老者,满脸沧桑;箍镥锅的工匠,手艺娴熟;捡粪蛋的孩童,衣衫褴褛;卖字的书生,儒雅清秀;卖画的雅士,附庸风雅;耍把戏的艺人,技艺高超;算卦的先生,故作神秘;还有牵着骆驼溜达的异域商人,充满了异域风情。

    人群也是形形色色,有大鼻子红头发的西洋人,高谈阔论;头上缠着布长着大胡子的回人,目光深邃;蓝眼睛深眼窝的胡人,好奇张望。

    尤其是那黑不溜秋的,除了白眼珠和牙齿,整个人黑得仿佛放进煤堆就寻不见,我既觉得好笑又感到新奇,一路嚷嚷着,一路笑着。

    刘墉告诉我,那些黑不溜秋的是蓝眼睛白人的奴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正当我东张西望,对一切都倍感新鲜之时,忽听一声“刘安!”我吓了一跳,扭头看去,不是别人,正是跟随刘统勋一同来京的张成。

     “嗨!是张成啊!吓我一跳!你怎会在此?”我赶忙问道,脸上满是惊喜,眼睛睁得大大的。

     “出来购置些物品!少爷呢?”张成反问道,他的目光在人群中急切地寻找着刘墉。

     “这儿呢!”刘墉探头应道,脸上露出了一丝微笑,那笑容在这喧闹的街头显得格外温暖。

     张成赶忙向刘墉请安,说了一堆吉祥话,而后上了车,我们主仆几人边走边聊。

    不多时,我们来到一处“擂台”前。

    此擂台并非比武之用,而是下棋的擂台。

    只见擂台两侧挂着一副对联,上联为:世事如棋,让一着不为亏我;下联是:心田似海,纳百川方见容人。

    横批:谁敢执子。

     这副对联以棋局喻世事,强调做人应有的豁达与谦让,同时以心田比大海,表明要有宽广的胸怀包容他人。

    那龙飞凤舞的字迹,仿佛在诉说着设擂之人的高远心境。

     刘墉在车上瞧见这副对联,便知晓设擂之人定是一位德才兼备之士,不禁心生兴致,跃跃欲试。

    他的目光中闪烁着好奇与挑战的光芒。

     我见刘墉这般模样,便想着添油加醋一番!“哥!要不登台一试如何?”我兴奋地说道,眼中满是期待,仿佛已经看到刘墉在擂台上大显身手的场景。

     “试试?”刘墉随口说道,他的目光紧紧盯着那副对联,似乎在思考着什么,心中的斗志被渐渐点燃。

     于是,我们主仆三人一同挤到擂前,仰头观看。

    只见擂台之上立着一张硕大的棋盘,棋盘由纵横各19条线交叉组成,形成361个交叉点。

    原来,这位擂主摆的是围棋擂台。

    我瞧着就发懵,莫说下棋,擂台上除了两名执子的侍女,空无一人,擂台下竟无人敢上台应战。

     刘墉询问台下观擂之人为何无人上台,观擂者说擂主棋艺高超。

    此擂台已摆了三天,竟无人能胜过擂主。

     刘墉闻听后,撩起衣摆登上擂台。

    就这一举动,引得台下众人喝彩。

    众人纷纷议论“看来这位定是高手!”“未必,此前不少自称高手之人,不也铩羽而归”“说不定这位能赢”…… 在台下众人的议论声中,刘墉开口说道:“在下山东诸城刘墉,今日欲向擂主请教一二,叨扰了!”他的声音沉稳而有力,充满了自信,仿佛这擂台就是他展现才华的舞台。

     “哦?公子莫非是当朝宰相刘统勋之子刘墉刘崇如?”从擂台内帐中传出一个娇柔的女子声音,那声音如黄莺出谷,清脆动听。

     “正是在下!”刘墉回答道,他的目光坚定地望着内帐,身姿挺拔,宛如一棵傲雪的青松。

     “既如此,公子先请落子吧!”内帐女子说道,声音中带着一丝期待。

     我听得一脸茫然,这刘墉果真是声名远扬!千里之外的京城竟也有人知晓他的名号,着实令我难以置信。

    此时台下也有人议论开来“怪不得他敢上台应擂,原来是刘墉啊!”“这下有好戏看了”“唉~谁叫咱棋艺不精呢,要不咱也能瞧瞧这帐内美人不是?”“履亲王家的格格,岂是想看就能看的?别做梦了!” 我的天,此刻我才知晓,这擂台竟是王爷家的格格所设,还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