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进京会试

关灯
    乾隆在别院小住了几日,便准备启程前往江浙一带寻访。

    临行前的那个清晨,阳光柔和地洒在别院那清幽的庭院里,给每一片树叶都镀上了一层淡淡的金边。

    乾隆将我和刘墉唤至跟前,他神色严肃,目光中透着不怒自威的威严,沉声道:“刘墉啊,你这般才华横溢之人埋没于民间,实在可惜。

    若遇京师会考,你务必参加!” 刘墉恭敬地施礼回道:“草民已然失去功名。

    依大清律例,无有功名之人无法参与会考。

    多谢皇上挂念,草民还是不去了吧!”刘墉的声音低沉而坚定,脸上带着一丝无奈的苦笑,那神情仿佛是在狂风中坚守的孤松,虽笔直却透着沧桑。

     乾隆听闻此言,顿时火冒三丈,他的脸色瞬间阴沉得如同暴雨将至的天空。

    怒喝道:“若不是你与朕作对,怎会丢了功名?今时今日竟拿此由头应对朕,你胆子不小啊?!”他的声音在庭院中如惊雷般回荡,吓得周围树枝上的鸟儿都惊慌地扑棱棱地飞走了,一片羽毛悠悠飘落。

     刘墉“扑通”一声跪地,额头上瞬间冒出了细密的冷汗,忙道:“草民绝无此胆,只是这……”他的声音颤抖着,像是风中摇曳的残烛,似乎在努力解释着什么,却又不知从何说起。

     “只是什么?功名吗?你的曾祖父、祖父、父亲乃至兄长皆是我大清忠臣,尤其是你父亲刘统勋,更是我大清的肱股之臣,你还会缺了功名?”乾隆越说越激动,他的眼神中充满了急切和期望,仿佛要将刘墉内心的顾虑一把揪出。

    继续道:“依大清律,你乃‘恩荫举人’,岂是一个‘监生’的功名所能相比较的!朕今日明确下旨,你必须前往京城参加会试,不得有丝毫怨言!钦此!”乾隆的声音如同洪钟大吕,震得在场的人都噤若寒蝉,不敢出声。

     刘墉跪在地上,沉默不语,只是那微微颤抖的身躯显示出他内心的紧张与纠结。

    我见状赶忙跪下,高呼:“谢主隆恩,皇上万岁万万岁!”我的声音在这寂静得有些可怕的氛围中显得格外响亮,带着一丝颤抖和敬畏。

     虽说刘墉未发一言,但乾隆可不吃他这套。

    紧接着说:“若不遵旨,你好好掂量掂量其中分量,想想孰轻孰重!”乾隆的目光如利剑般紧紧盯着刘墉,仿佛要将他的灵魂都看穿,那眼神中的压迫感让人几乎无法喘息。

     刘墉这才回应道:“草民遵旨便是!草民谢皇上恩典,谢皇上恩典!”他的声音中带着些许无奈和屈服,头深深地磕在地上,尘埃扬起。

     刘墉不愿入朝为官,其中一个缘由乃是“曹雪芹”一案的牵连,令他心有余悸。

    每当想起那段过往,心中便如压了一块巨石,沉重而压抑。

    另一原因则是他深知官场诡谲,那表面的繁华背后隐藏着无数的阴谋与算计,他不愿深陷其中,成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再者,刘统勋也不愿刘墉为官,期望他远离官场的是非,过上平静安稳的生活。

     然而,无论如何,他终究拗不过乾隆。

    无奈之下,他也只能应下乾隆。

     乾隆言罢,便带人启程前往江浙。

    刘墉和我则留在府中,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赴京会试事宜。

     少夫人单莹见刘墉近些日子总是满面愁容,不禁心疼地宽慰道:“夫君,既然皇上旨意已决,不若顺势而为,或许这真会是一个难得的转机。

    ”单莹的声音温柔而关切,她轻轻地为刘墉整理着衣衫,目光中满是忧虑与心疼。

     刘墉望着窗外,长叹一声:“夫人啊,你有所不知,官场犹如旋涡,一旦卷入,便难以脱身。

    复杂难测的局势,人心的叵测更是难以捉摸,我着实心有顾虑,不愿涉足。

    ”他的眼神中充满了忧虑和迷茫,仿佛看到了前方那充满荆棘的道路。

     我在一旁急切地劝道:“哥!皇上对您这般看重,此乃旁人求之不得的机遇呀。

    您若能在官场上一展抱负,定能为家族争光,也不枉老爷对您的期望。

    ”我着急地比划着,试图说服刘墉。

     刘墉摇摇头,一脸无奈地说道:“罢了,事已至此,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刘安,你去准备行装吧,咱们择个良辰吉日出发。

    ”他的声音中透着无奈和妥协,仿佛是被命运推着前行。

     数日后的一个清晨,阳光尚未完全穿透云层,天边还泛着淡淡的鱼肚白。

    刘墉便带着我踏上了前往京城的路途。

    我们雇了一辆宽敞的马车,车内堆满了行李与书籍。

    一路上,清脆的马蹄声不绝于耳,深深浅浅的车辙印留在身后的黄土路上。

    刘墉坐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