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初涉迷障

关灯
    上文书说道,那个黑衣人提醒我们后消失在了黑暗之中。

    刘墉看着门外,喃喃自语道:“这背后究竟是何人在操控,又有何目的?”我和付钰也一脸凝重,深知此次江南之行愈发扑朔迷离。

     反正已经到达这里,我们三人商量后,决定先从这地方闹鬼之事查起,或许能从中发现一些与江南局势相关的蛛丝马迹。

     次日清晨,阳光透过薄雾洒在小镇的青石板路上。

    我们三人用过早餐,便一边打听闹鬼的事儿,一边挨着店铺寻找刘墉要买的东西。

    小镇不大,但集市颇为热闹,各种摊位琳琅满目。

    刘墉手持一张清单,上面列满了诸如黄表纸、硫磺粉、焰硝、头酒、鬼子红(朱砂)之类的物品。

    我们穿梭于各个店铺之间,与店家讨价还价,费了不少周折,终于在几家店铺买齐了刘墉所需的东西。

     当路过一家棺材铺的时候,只见棺材铺里有刚刚做好的几副棺材,正在刷桐油,油亮的色泽在阳光下有些刺眼。

    这时我们三人都想到一个问题,这地方不会同时死这么多人吧!于是我们决定进去问个究竟。

     进了棺材铺,向掌柜的问及此事时,掌柜的用不屑的眼光,乜斜着眼睛看着我们道:“听口音你们是北边来的吧?哼,一点也不知道规矩,哪有打听这种事儿的,去去去,无可奉告。

    ”说着便把我们连推带搡地轰出了棺材铺。

     我们感觉很奇怪,便离开了。

    没走多远看到一个十五六岁的小孩儿。

    那孩子衣衫虽不华丽,但却干净整洁,眼神中透着机灵劲儿。

    我们给他买了点好吃的,就向孩子问了关于棺材铺那么多棺材的事儿。

    孩子拿着吃的,凑到我们耳边说:“镇子南门外有一所古宅院,以前没人住,如今住进了一户人家。

    不久前家里突然死了几个人,这不就到棺材铺订了几口棺材。

    听大人说,那个古宅院以前就闹鬼,可能鬼把他们带走了。

    ” 嘿!这孩子说得有鼻子有眼的,还真像那么回事儿。

     那座传说中有鬼的古宅,我们还真费了一番周折,才在一条偏僻小巷的尽头找到了它。

    古宅大门紧闭,周围杂草丛生,几株枯藤缠绕在斑驳的门墙上,弥漫着一股阴森的气息。

     我刚要上前叩门,却被刘墉制止了。

    刘墉告诉我:“现在已经中午了,肚子开始闹饥荒了,要先去吃饭。

    吃完饭再做打算。

    ” 吃罢午饭,我们一同回到那个不起眼的小客栈。

    刘墉化妆成一个道长,我和付钰化妆成他的徒弟。

    刘墉手拿拂尘在前,我和付钰身背包裹宝剑在后。

     这里可能有人要问了,干嘛总是化妆成道士呢?第一,道士有头发,和尚没有。

    我们是大清官员,怎能弄个光头?肯定不行。

    第二,我和刘墉在老君山静修时学的都是道法,能够运用自如。

    第三嘛!刘墉还拿了那“须弥”道长的招牌,那招牌就是干这个用的。

     这天刘墉七拼八凑地又买了些东西,那些东西也是用来做道法用的。

    其实也没什么,只是些黄表纸、硫磺粉、焰硝、头酒、鬼子红(朱砂)之类。

     鬼子红这个词大伙可能不知道来历,它源于大明朝万历年间打东洋倭寇时,倭寇头上戴的小红点。

    东洋倭寇当时被我们称作东洋鬼,所以朱砂就被叫成了“鬼子红”,后来泛指深红色的颜色都叫“鬼子红”。

     我们三人收拾好东西,一切准备就绪,就来到了那个闹鬼的古宅。

     我上前砸门,许久,一位老者缓缓打开门,眼神中透着警惕。

    “你们是何人?来此何事?” 刘墉恭敬地说道:“无量天尊!老人家,我们看到此宅有恶气升腾,宅内定有蹊跷,特来探究探究,或许能帮到您老人家。

    ”老者上下打量了我们一番,叹了口气,侧身让我们进了宅。

     宅内昏暗无光,但也干净。

    我们仔细查看每一个角落,并未发现什么异常。

    然而,当我们来到后院时,却看到地上有一些奇怪的印记,像是有人穿着某种特制的鞋子留下的。

    刘墉蹲下身子,仔细端详着印记,眉头紧锁。

    “这印记绝非寻常之人所留,定有蹊跷。

    ” 就在此时,突然听到一丝凄凉的、几乎难以让人听到的箫声传来,那声音仿佛从遥远的地方传来,却又在宅内回荡,让人毛骨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