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筹粮秣君臣议兴屯 拢人才翰林建八馆(4)
关灯
小
中
大
永乐若有所思,郑和一行,一去两年,虽有些花费,见识最重要,可以去第二次、第三次。
再者,东西南北,四方遣使,交通诸国,长此以往,通事的确是个大事。
他下意识地看了蹇义一眼,意思是吏部能不能想想办法。
蹇义马上明白了皇上的意思,拱手道:“陛下,臣虽辖着吏部,各地官员中,通蒙语的不少,皇上的通译、前元工部尚书李贤就是个高手;懂回回、女真语的也有一些,只是,懂其他番国语言的人就很难说了。
” “有现成的就用,没有现成的就没法子了?设个学馆教习嘛!”片刻工夫,永乐似已从言语不通、比手画脚的尴尬境况中走出来,思虑成熟,“天生我才,才可济世,后天之才,亦可大用。
既要用人,就需育人,这样,”他冲着胡广道,“就在翰林院设馆,招收举子和年轻的国子监生入学,训练通晓鞑靼、女真、西番、回回、百夷、高昌、西天、缅甸等多种语言的人才,名曰八馆,一则为着像郑和一样的使臣出使方便,二则大明与番人来往日多,有了各种语言的通译,朝廷接待也方便多了。
” 永乐的思绪瞬间驰骋千里,真可谓才思敏捷,众人却面有难色,不是跟不上,而是顾虑多。
事关与番国交往,礼部尚书郑赐,知道皇上不大待见他,也不得不说话,把其中的道理讲出来。
“皇上的想法好。
国子监和各地府学、县学都在为国家培养人才,然最让臣担心的是,监生和年轻的举子们愿不愿丢了能助他一举成名的《诗》《书》,钻那些让他们鄙视的番邦夷语。
” 蹇义、夏原吉、金忠也随声附和。
永乐想了想,也是,放下进士不考了,官员不做了,转而去学番语,一辈子没有出头之日,这同各部的吏员有什么区别?得让他们有奔头。
“也好办,”永乐马上有了思路,“朝廷的八馆,对外就叫四夷馆,设在翰林院,不是进士,却已是翰林官员,这‘名’的难题就解决了。
‘实’的问题吗?学成之后,所有人员品级都比照翰林院官员,三年一考覆,也可以参加会试,德才卓能者则擢拔使用。
” “四夷馆也算一个衙门,”顿了一下,永乐继续,“任务有两个,一个是专事培养夷语通译人员,多多益善,还可充实礼部等衙署;二就是专事夷语文书资料的翻译和保存。
郑和一往,也让朕见识不少
再者,东西南北,四方遣使,交通诸国,长此以往,通事的确是个大事。
他下意识地看了蹇义一眼,意思是吏部能不能想想办法。
蹇义马上明白了皇上的意思,拱手道:“陛下,臣虽辖着吏部,各地官员中,通蒙语的不少,皇上的通译、前元工部尚书李贤就是个高手;懂回回、女真语的也有一些,只是,懂其他番国语言的人就很难说了。
” “有现成的就用,没有现成的就没法子了?设个学馆教习嘛!”片刻工夫,永乐似已从言语不通、比手画脚的尴尬境况中走出来,思虑成熟,“天生我才,才可济世,后天之才,亦可大用。
既要用人,就需育人,这样,”他冲着胡广道,“就在翰林院设馆,招收举子和年轻的国子监生入学,训练通晓鞑靼、女真、西番、回回、百夷、高昌、西天、缅甸等多种语言的人才,名曰八馆,一则为着像郑和一样的使臣出使方便,二则大明与番人来往日多,有了各种语言的通译,朝廷接待也方便多了。
” 永乐的思绪瞬间驰骋千里,真可谓才思敏捷,众人却面有难色,不是跟不上,而是顾虑多。
事关与番国交往,礼部尚书郑赐,知道皇上不大待见他,也不得不说话,把其中的道理讲出来。
“皇上的想法好。
国子监和各地府学、县学都在为国家培养人才,然最让臣担心的是,监生和年轻的举子们愿不愿丢了能助他一举成名的《诗》《书》,钻那些让他们鄙视的番邦夷语。
” 蹇义、夏原吉、金忠也随声附和。
永乐想了想,也是,放下进士不考了,官员不做了,转而去学番语,一辈子没有出头之日,这同各部的吏员有什么区别?得让他们有奔头。
“也好办,”永乐马上有了思路,“朝廷的八馆,对外就叫四夷馆,设在翰林院,不是进士,却已是翰林官员,这‘名’的难题就解决了。
‘实’的问题吗?学成之后,所有人员品级都比照翰林院官员,三年一考覆,也可以参加会试,德才卓能者则擢拔使用。
” “四夷馆也算一个衙门,”顿了一下,永乐继续,“任务有两个,一个是专事培养夷语通译人员,多多益善,还可充实礼部等衙署;二就是专事夷语文书资料的翻译和保存。
郑和一往,也让朕见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