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关灯
    丢了?圣人走了,阖城百姓如何?杜子美呢?韩十四呢?他咽了咽唾沫,还要拉着对方询问详情。

    赵欣宁却不耐烦地一夹双镫,催马前行。

    刚跑出去几步,他忽又勒住缰绳,回过头看向这个乡野村夫,神情复杂: “你若不作那一回死,怕是如今还在长安做荔枝使真是走了狗屎运呢。

    ” 赵欣宁一甩马鞭,再次匆匆上路。

    天下将变,所有的节度使、经略使都忙起来了,他可没时间跟一个农夫浪费。

     李善德一瘸一拐回到荔枝林中,从腰间取出小刀,在树上切下一枚无比硕大的丹荔,这是这园中今年结出最大的一枚,珠圆玉润,鳞皮紫红。

    他把这枚荔枝剥开瓤来,递给女儿。

     “阿爷不是说,这个要留着做贡品,不能碰吗?”女儿好奇地问。

     李善德摸摸她的头,没有回答。

    女儿开心地一口吞下,甜得两眼放光。

    他继续树上的荔枝都摘了下来,堆在田头。

    这都是上好的荔枝,不比阿僮种的差,本作为贡品留在枝头的。

    他缓缓蹲下,一枚接着一枚地剥开,一口气吃下三十多枚,直到实在吃不下去,才停下来。

     当天晚上,他病倒在了床上。

    家人赶紧请来医生诊过一回,说是心火过旺,问他可有什么心事?李善德侧过头去,看向北方,摆了摆手: 他只是一个从九品下的小官,想要拿下这座宅子,除了磬尽自家多年积蓄之外,说不得要借贷。

    京中除了两市的柜坊之外,要属几座大伽蓝的放贷最为便捷,谓之“香积钱”当然,佛法不可沾染铜臭,所以这香积钱的本金唤做“功德”,利息唤做“福报”。

     「考《」  文后说明 这篇文章的最早缘起,要追溯到我写《显微镜下的大明》时。

    当时我阅读了大量徽州文书,在一份材料里看到一个叫周德文的歙县人的经历。

     永乐七年,朱棣决定迁都北京,从南方强行迁移了一批富户,其中包括了歙县一户姓周的人家,户主叫周德文。

    周德文一家被安排在大兴县,他充任厢长,负责催办钱粮,勾摄公事,去全国各地采购各种建筑材料,支援新京城建设。

     这份工作十分辛苦,他“东走浙,西走蜀,南走湘、闽,舟车无暇日,积贮无余留,一惟京师空虚、百职四民不得其所是忧,劳费不计。

    凡五六过门,妻孥不遑顾。

    ”周德文作为负责物资调度的基层小吏之一,因为太过劳碌,病死在了宛平县德胜关。

     周德文的经历很简略,没什么戏剧性,但每次读史书我总会想起他。

     如果你用周德文的视角去审视史书上每一件大事。

    你会发现,上头一道命令,下面的人得忙活上半天,有大量琐碎的事务要处理。

    光是模拟想象一下,头发都会一把一把地掉。

     汉武帝雄才大略,一挥手几十万汉军精骑出塞。

    要支撑这种规模的调动,负责后勤的基层官吏会忙成什么样。

    明成祖兴建北京、迁出金陵、疏通运河,可谓手笔豪迈,但仔细想想,这几项大工程背后,是多少个周德文在辛苦奔走。

    一将功成万骨枯,其实一事功成,也是万头皆秃。

    诸葛亮怎么死的?还不是因为他主动下沉,把“杖二十以上皆亲决”的刻碎庶务全揽过去自己做,生生被累薨。

     所以说,千古艰难唯做事,一事功成万头秃。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可惜的是史书对这个层面,关注得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