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关灯
小
中
大
[放手!我并非父皇!]汉王不悦皱眉,转身对上了废后王氏污浊不堪的一张素颜。
[呵,陛下可还记得当年被贬谪临淄,厨下无斗米可炊的日子?那年陛下生辰,是臣妾的爹爹卖了外衣才换得一斗面粉,给您做了汤饼庆贺?那个时候,陛下对臣妾是很好很好的……陛下眼前只得臣妾一人,心里也只有我一个!你要我唤你的小名,唤你阿瞒……阿瞒……]她的目光愈加迷离,放缓了声音絮絮低诉,竟还带上了几分笑意,在这破旧冷宫之中更显凄清可怖。
汉王不料她忽然道出这样的话来,叹了一口气道:[……你看清楚,我是四郎!] 好似一语惊醒了梦中人,废后王氏瞪视汉王半晌,终于还是松开了手。
然而她脸色一变突然冷笑起来:[哈哈哈哈!我认识你,你是朱姬的儿子!大胆妖孽之子也敢在本宫面前放肆!] 那笑声极是尖锐刺耳,闻者几欲不寒而栗,一直把守在永巷外的汉王亲卫全都引了进来。
几个身强力壮的侍卫不由分说将王氏从汉王脚边拉开,稳稳按在床沿之上,不容她再行靠近。
汉王听她辱及自己母亲,衣袖一振,长眉扬起冷然道:[住口!你已然神智不明,还是安安分分度日,兴许还能多活上几年!] [哈哈哈!我是养虎为患,早知今日当初便该将你扼死襁褓之中!妖孽之子,竟在圣驾面前搬弄是非陷害于我!哈哈哈哈,我知道你们都在嫉妒我,朱姬又如何?连个名分都不曾得到过!只有我才是大唐的皇后!] 汉王懒得与一个疯子争辩,最后看了王氏一眼,冷哼一声转身便走,背后传来王氏凄烈的笑骂之声:[阿瞒好生薄情寡义!就算朱姬在世你又会和她好到几时?哈哈哈,万般深情算得什么?生死相随又是什么东西?统统都是骗人的鬼话!全都是鬼话!哈哈哈哈哈……] 汉王加快了脚步不多时已经回到华美似锦的大明宫南苑,四处杨柳垂荫,啼莺恰恰,全然不见矮墙之后那长门冷宫中的萧瑟清冷。
汉王循着太液池南岸缓步而行,然而那王氏的疯笑之声言犹在耳。
他心中无端落了空,若当年是自己的母亲朱姬被册封皇后,是否也有一日会遭到如王氏一般下场? 开元十二年深秋,废后王氏于囚禁长门冷宫三个月后病逝,李隆基诏令将王氏下葬长安无相寺。
从此宫中以武惠妃为尊,名列妃子却实掌六宫凤印,宫人皆以皇后之礼待之。
汉王年纪渐长却愈加厌恶宫中风气,便时常寻了拜祭王氏的由头进出宫城。
虽然知道见不到慕容承,每次出来仍是必至慕容府坐上一阵。
日子久了,慕容府中管事仆从权把汉王当作了主人一般侍奉。
卷一(十五)邀约 汉王依旧能收到慕容承或长或短的来信,准得犹如花开有期,总是每隔三月一封。
不知不觉已是一年过去,至于何是归期?慕容承从来不提,汉王也从来不问,只知道当归之时那人自然便回来了。
随着年纪渐长,汉王同一众年长皇子不须再日日赴凌烟阁,转而随同庆王、太子上殿议政,那兴庆宫中的早朝逐渐代替诸皇子每日必修的功课。
汉王私心中对治国齐家并无太高热情,不过是遵李隆基之命行事。
他每日上殿来多数只是旁听满朝文武议事,就是偶尔说上几句也极易招来太子一党的反驳,在朝堂上逐渐演变成一场闹剧。
对汉王而言,参与议政唯一的好处便是可以第一时间得知各地方上呈的种种奏章信报,自然也包括青海国的重大政务。
当年慕容承离去之时汉王从未想过这场战事竟会旷日持久到这个地步。
当战报传来方知吐蕃铁骑凶悍残忍,而唐军在盛世富庶的日子之下早就养成了好逸恶劳的心性,已经难以与吐蕃匹敌。
吐蕃国王却适时修书李隆基,提及吐蕃虽然不是李唐属国,但两代之前也曾有过数位公主和亲的佳话,言词恳切希望日后依旧能够亲如一家。
吐蕃近些年来国富民强,兵多马壮,李隆基权衡之下在伏俟城之战大败后终将唐军调遣回朝,此后两不相助。
而吐蕃得了李隆基的默许比之先前更为嚣张,在两国边界肆意往来掠夺财物。
青海国可汗在伏俟城战役中身受重伤,又听闻大唐突然
[呵,陛下可还记得当年被贬谪临淄,厨下无斗米可炊的日子?那年陛下生辰,是臣妾的爹爹卖了外衣才换得一斗面粉,给您做了汤饼庆贺?那个时候,陛下对臣妾是很好很好的……陛下眼前只得臣妾一人,心里也只有我一个!你要我唤你的小名,唤你阿瞒……阿瞒……]她的目光愈加迷离,放缓了声音絮絮低诉,竟还带上了几分笑意,在这破旧冷宫之中更显凄清可怖。
汉王不料她忽然道出这样的话来,叹了一口气道:[……你看清楚,我是四郎!] 好似一语惊醒了梦中人,废后王氏瞪视汉王半晌,终于还是松开了手。
然而她脸色一变突然冷笑起来:[哈哈哈哈!我认识你,你是朱姬的儿子!大胆妖孽之子也敢在本宫面前放肆!] 那笑声极是尖锐刺耳,闻者几欲不寒而栗,一直把守在永巷外的汉王亲卫全都引了进来。
几个身强力壮的侍卫不由分说将王氏从汉王脚边拉开,稳稳按在床沿之上,不容她再行靠近。
汉王听她辱及自己母亲,衣袖一振,长眉扬起冷然道:[住口!你已然神智不明,还是安安分分度日,兴许还能多活上几年!] [哈哈哈!我是养虎为患,早知今日当初便该将你扼死襁褓之中!妖孽之子,竟在圣驾面前搬弄是非陷害于我!哈哈哈哈,我知道你们都在嫉妒我,朱姬又如何?连个名分都不曾得到过!只有我才是大唐的皇后!] 汉王懒得与一个疯子争辩,最后看了王氏一眼,冷哼一声转身便走,背后传来王氏凄烈的笑骂之声:[阿瞒好生薄情寡义!就算朱姬在世你又会和她好到几时?哈哈哈,万般深情算得什么?生死相随又是什么东西?统统都是骗人的鬼话!全都是鬼话!哈哈哈哈哈……] 汉王加快了脚步不多时已经回到华美似锦的大明宫南苑,四处杨柳垂荫,啼莺恰恰,全然不见矮墙之后那长门冷宫中的萧瑟清冷。
汉王循着太液池南岸缓步而行,然而那王氏的疯笑之声言犹在耳。
他心中无端落了空,若当年是自己的母亲朱姬被册封皇后,是否也有一日会遭到如王氏一般下场? 开元十二年深秋,废后王氏于囚禁长门冷宫三个月后病逝,李隆基诏令将王氏下葬长安无相寺。
从此宫中以武惠妃为尊,名列妃子却实掌六宫凤印,宫人皆以皇后之礼待之。
汉王年纪渐长却愈加厌恶宫中风气,便时常寻了拜祭王氏的由头进出宫城。
虽然知道见不到慕容承,每次出来仍是必至慕容府坐上一阵。
日子久了,慕容府中管事仆从权把汉王当作了主人一般侍奉。
卷一(十五)邀约 汉王依旧能收到慕容承或长或短的来信,准得犹如花开有期,总是每隔三月一封。
不知不觉已是一年过去,至于何是归期?慕容承从来不提,汉王也从来不问,只知道当归之时那人自然便回来了。
随着年纪渐长,汉王同一众年长皇子不须再日日赴凌烟阁,转而随同庆王、太子上殿议政,那兴庆宫中的早朝逐渐代替诸皇子每日必修的功课。
汉王私心中对治国齐家并无太高热情,不过是遵李隆基之命行事。
他每日上殿来多数只是旁听满朝文武议事,就是偶尔说上几句也极易招来太子一党的反驳,在朝堂上逐渐演变成一场闹剧。
对汉王而言,参与议政唯一的好处便是可以第一时间得知各地方上呈的种种奏章信报,自然也包括青海国的重大政务。
当年慕容承离去之时汉王从未想过这场战事竟会旷日持久到这个地步。
当战报传来方知吐蕃铁骑凶悍残忍,而唐军在盛世富庶的日子之下早就养成了好逸恶劳的心性,已经难以与吐蕃匹敌。
吐蕃国王却适时修书李隆基,提及吐蕃虽然不是李唐属国,但两代之前也曾有过数位公主和亲的佳话,言词恳切希望日后依旧能够亲如一家。
吐蕃近些年来国富民强,兵多马壮,李隆基权衡之下在伏俟城之战大败后终将唐军调遣回朝,此后两不相助。
而吐蕃得了李隆基的默许比之先前更为嚣张,在两国边界肆意往来掠夺财物。
青海国可汗在伏俟城战役中身受重伤,又听闻大唐突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