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我在福建有条路

关灯
    州失去直接出海的河道。

     杨植摇摇头说:“不妥不妥,增加田地固然好,但是苏松地肥田熟,随之能养活的人口更多,五十年后怎么办?” 聂知县一时无言以对:谁知道五十年后的事?我增加华亭县耕地是害了华亭县不成? 如果你不是吏部天官的唯一弟子,我踏马的现在就打你出去! 你自己选的,正德也留不住你!我说的! 你都十八岁了,居然还和我十四岁时一样:以为自己是世界上最聪明,最有见识的人! 聂知县和蔼可亲地说:“哦?自古以来只要做事,就有挑刺的人,做的越多,错的越多!” 这句话好熟悉!陆老爷和杨植恍恍惚惚记得在哪里听过! 聂知县又说道:“吾辈行得正走得端,无愧于心,无愧于华亭县,无愧于大明,无愧于圣上!” 这一连串华夏文人惯用的排比句一出来,好似一记又一记重拳,差点把杨植打得一个趔趄。

     果然是文人杀人不用刀! 杨植惭愧地说:“我另有想法,几日后还请聂知县指正一二!” 无论如何,士大夫不能跟小儿辈一般见识!注意风度! “好,我特为杨小友悬榻待之!华亭县衙的大门随时为你打开!” 话说到这里基本上就把天聊死了!陆老爷和夏秀才只得告辞。

     路上夏秀才灰头土脸,陆老爷心气不顺,怒斥杨植:“我一向待你不薄,你考上秀才后,我更是与你平辈论交!你今日居然大煞风景塌我的台,过几天你拍拍屁股回南京,我怎么办?” 明朝中后期,三吴地区就是锁死在良田上。

    熟田越多,出产粮棉就越多,那人口越更多,赋税就越多,土地兼并越厉害。

    最后底层人民忍无可忍,社会经常动荡,工变、奴变、民变经久不息。

     但是这些事现在尚不明显,杨植一时半会也解释不清,说了也没用,遂对身后的陆家好大儿道:“陆老爷跟我平辈论交,我们各论各的,不理会那些事。

    陆兄,上次那个许大还有联系吗?”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两天后,在陆家书房里,陆老爷陆员外夏秀才杨植又坐着打叶子牌,门一开,许大进来了,还是头戴抹额满脸水锈,进门先给陆老爷几人见礼。

     陆员外见许大进来,把牌一丢,呵斥道:“叫你送货去双屿,你不是说刮风就是下雨! 不想去,找借口啊?刮风下雨不能去啊?上月亮是说上月亮,运了两个月了!让你去双屿岛两个月也没去!” 许大皮笑肉不笑回道:“陆员外,你坐在家里享福,哪里知道我们跑海的艰难!这段时间风声紧,松江备倭卫抓得严!” 杨植摆摆手,示意不谈这个事,说道:“以我的人生经验,官府做事都是抽风一样,沿海抓海贸也是一阵一阵的,情有可原。

    ” 许大大模大样点点头:“杨总旗去过海市,又是司法机构,知道这里面的道道。

    ” 好大儿气不打一处来:“杨兄还为他说话?两个月了,琉璃生意耽搁了多少?马上就要用钱的时候!” 看来陆家见了聂知县后心动,想弄到一笔资金搞一块规划中的耕地。

     杨植心平气和问道:“为什么一下又紧了,打听到什么原因没有?” 许大挠挠头说:“备倭卫说是上峰要求的,皇上来到南京,江南沿海防范甚紧。

    ” 这个理由听起来非常充分。

    但正德还要在南京呆很久,为了不让海盗惊扰江南,沿海肯定要抓治安的,如果这样搞下去,自己就白来一趟苏松了。

     杨植让大家安静下来,走出书房在庭院里边走动边思考,一柱香功夫后,对许大说:“我在福建有条路,风险是大了点,不过利润很高,所谓富贵险中求,如果你有种的话,事成之后你七我三,怎么样?” 许大不是很相信,问道:“利润很高?到底有多高?” 杨植嘿嘿笑着说:“有三四层楼那么高。

    ” 喜欢我在锦衣卫跟大儒辩经请大家收藏:()我在锦衣卫跟大儒辩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