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关灯
小
中
大
“这么说,你也赞成北伐?”
宋慈想了一想,摇头道:“靖康耻,犹未雪,北伐中原,收复失地,身为大宋子民,我自当赞成。
只是如今时机不到,国中又无良将,贸然北伐,只怕难以成事。
” 杨次山听到前半句时,隐隐皱眉,待听到后半句时,一双浊眼微有亮光,嘴上却道:“完颜璟沉湎酒色,荒废朝政,金虏国势日衰,其北又有蒙古诸部兴起,攻伐不断,以致金虏兵士疲敝。
此时我大宋北伐,怎能说是时机不到?” 宋慈道:“我虽不知兵,却也听说战事攻伐,贵在知己知彼。
金人虽国势日衰,兵士疲敝,然我大宋自海陵南侵、隆兴北伐以来,四十年未经战事,早已是文恬武嬉,军备废弛。
如今将帅庸愚,马政不讲,骑士不熟,又不修山寨,不设堡垒,此时北伐,焉能成功?” “你说将帅庸愚,国无良将,难道辛稼轩算不上良将吗?” 提及北伐,又提及辛弃疾,宋慈不由得想起辛弃疾阻止辛铁柱从军一事,道:“稼轩公文武兼备,智勇双全,自然当得起良将之称,只是他早过花甲之年,就算老当益壮,雄心未泯,可单靠他一人就想北伐成功,恐怕连稼轩公自己也不会这么认为。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终不过仓皇北顾,更别说轻启战端,边衅一开,那就是兵连祸结,生民涂炭。
到时若战事不利,再想罢兵致和,恐怕就没那么容易了。
” “那依你之见,难道我大宋就不北伐了吗?” “自古历朝历代,北方异族更迭不断,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女真、蒙古,伐灭一个,又会有下一个兴起。
当年契丹势衰,金人崛起,我大宋联金灭辽,谁知金人比契丹更为凶悍。
如今金国衰弱,其北又有蒙古崛起,此时北伐,就算能扫灭金国,谁又能保证蒙古不是下一个金国呢?与其北伐,倒不如坐视蒙古与金国相争,二者谁弱便支持谁,让他们相互牵制,最好斗得两败俱伤。
我大宋既可长保安宁,又能趁此时机整顿军备,操练将士,先为自治,而后远图,待他日馈粮已丰,形势已固,再行北伐,或可功成。
” 杨次山点头道:“你一个少年学子,懂验尸断狱已属不易,想不到对军国大事也有这等见地。
” “宋慈才疏学浅,岂能有此见地?这些都是太学博士真德秀所授。
” “太学里竟还有如此高明远见的学官?” “真博士有经文纬武之才,只可惜一直不得机遇,未获重用。
” “真德秀这个名字,我记下了。
你如此坦诚,比之方才所说的那些高明远见,其实更加难得。
他日为官,想必你定能为百姓请命,为圣上分忧,此乃我大宋之福也。
” 杨次山对宋慈大加赞赏,话语中隐隐透出栽培之意,换作他人,此时早就千恩万谢,主动投身到这位当朝太尉的门下了。
可宋慈别说恩谢,就那样杵在原地,微低着头,闷声不响,一点回应也没有。
杨次山见
只是如今时机不到,国中又无良将,贸然北伐,只怕难以成事。
” 杨次山听到前半句时,隐隐皱眉,待听到后半句时,一双浊眼微有亮光,嘴上却道:“完颜璟沉湎酒色,荒废朝政,金虏国势日衰,其北又有蒙古诸部兴起,攻伐不断,以致金虏兵士疲敝。
此时我大宋北伐,怎能说是时机不到?” 宋慈道:“我虽不知兵,却也听说战事攻伐,贵在知己知彼。
金人虽国势日衰,兵士疲敝,然我大宋自海陵南侵、隆兴北伐以来,四十年未经战事,早已是文恬武嬉,军备废弛。
如今将帅庸愚,马政不讲,骑士不熟,又不修山寨,不设堡垒,此时北伐,焉能成功?” “你说将帅庸愚,国无良将,难道辛稼轩算不上良将吗?” 提及北伐,又提及辛弃疾,宋慈不由得想起辛弃疾阻止辛铁柱从军一事,道:“稼轩公文武兼备,智勇双全,自然当得起良将之称,只是他早过花甲之年,就算老当益壮,雄心未泯,可单靠他一人就想北伐成功,恐怕连稼轩公自己也不会这么认为。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终不过仓皇北顾,更别说轻启战端,边衅一开,那就是兵连祸结,生民涂炭。
到时若战事不利,再想罢兵致和,恐怕就没那么容易了。
” “那依你之见,难道我大宋就不北伐了吗?” “自古历朝历代,北方异族更迭不断,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女真、蒙古,伐灭一个,又会有下一个兴起。
当年契丹势衰,金人崛起,我大宋联金灭辽,谁知金人比契丹更为凶悍。
如今金国衰弱,其北又有蒙古崛起,此时北伐,就算能扫灭金国,谁又能保证蒙古不是下一个金国呢?与其北伐,倒不如坐视蒙古与金国相争,二者谁弱便支持谁,让他们相互牵制,最好斗得两败俱伤。
我大宋既可长保安宁,又能趁此时机整顿军备,操练将士,先为自治,而后远图,待他日馈粮已丰,形势已固,再行北伐,或可功成。
” 杨次山点头道:“你一个少年学子,懂验尸断狱已属不易,想不到对军国大事也有这等见地。
” “宋慈才疏学浅,岂能有此见地?这些都是太学博士真德秀所授。
” “太学里竟还有如此高明远见的学官?” “真博士有经文纬武之才,只可惜一直不得机遇,未获重用。
” “真德秀这个名字,我记下了。
你如此坦诚,比之方才所说的那些高明远见,其实更加难得。
他日为官,想必你定能为百姓请命,为圣上分忧,此乃我大宋之福也。
” 杨次山对宋慈大加赞赏,话语中隐隐透出栽培之意,换作他人,此时早就千恩万谢,主动投身到这位当朝太尉的门下了。
可宋慈别说恩谢,就那样杵在原地,微低着头,闷声不响,一点回应也没有。
杨次山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