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庙算备战

关灯
    为了一雪前耻,为了让大唐北疆恢复往日的安宁,唐太宗李世民将他那如鹰般锐利的目光投向了更为遥远的未来。

    他深知,若想真正彻底地击退突厥,保护大唐边疆的百姓不再遭受战乱之苦,就必须在短时间内全面提升大唐的综合实力,做好万无一失的反击准备。

     正所谓“不打无准备之仗”,古人云:“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战争尚未开始之前,经过周密谋划而取得胜利的,是因为谋划周密,胜利的条件充分;而未经周密谋划就去作战的,是因为谋划不周,胜利的条件不足。

    李世民对这句话有着深刻的理解,他明白,只有在各方面都做好充分准备,才能在与突厥的对抗中占据上风。

     于是,李世民毫不犹豫地采取了一系列积极而果断的举措,从多个维度强化大唐的实力。

    这些举措涵盖了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旨在全方位提升大唐的综合国力。

     在大唐统一天下的征程中,大唐军队以其非凡的战斗力,一路势如破竹,所向披靡,成为中原大地上的无敌之师。

    然而,当面对来自北方草原的突厥骑兵时,唐军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突厥骑兵以其彪悍凶猛而闻名于世,他们自幼在马背上长大,骑射技艺高超,来去如风,常常令敌人闻风丧胆。

    相比之下,唐军虽然精锐,但在骑射本领上与突厥骑兵还是稍有差距。

    这种差距在战场上可能成为致命的弱点,尤其是在面对突厥的闪电战时。

     为了弥补这一短板,让唐军能够与突厥骑兵一较高下,李世民亲自制定了严格的练兵计划。

    他深知,只有打造出一支能够在骑射上与突厥抗衡的军队,大唐才能在北方边境立于不败之地。

    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向显德殿时,李世民便会雷打不动地出现在殿前,亲自督导训练。

    他每天都会抽调几百名军士,这些军士来自不同军营,有着不同的战斗经验,但在这里,他们有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提升骑射本领。

     在宽阔的训练场上,阳光洒下,映照出一片繁忙的景象。

    士兵们整齐地排列着,每个人都全神贯注地注视着前方的靶心。

     李世民身着戎装,英姿飒爽地站在训练场中央。

    他手中紧握着一把硬弓,弓弦紧绷,仿佛蕴含着无尽的力量。

    只见他深吸一口气,然后猛地一拉弓弦,一支羽箭如闪电般疾驰而出,直直地飞向远处的靶心。

     “嗖!”箭如流星般划过天际,准确无误地射中了红心,发出清脆的撞击声。

    周围的士兵们顿时爆发出一阵热烈的喝彩声,这声音如同雷鸣一般,响彻整个训练场。

     然而,李世民并未停下,他迅速搭上第二支箭,再次拉弓射箭。

    这一次,箭矢如同被赋予了生命一般,以更快的速度和更精准的角度射中了靶心。

     一箭接一箭,每一支都如同被李世民的意志所引导,无一不是正中红心。

    士兵们的喝彩声越来越响亮,他们被李世民的技艺所震撼,同时也被他的勇气和决心所感染。

     李世民的示范不仅仅是一场技艺的展示,更是对士兵们的一种激励。

    他用实际行动告诉士兵们,只要努力训练,他们也能够达到如此高的水平。

     除了注重训练士兵的骑射技巧,李世民还时刻关注着他们的训练状态。

    他会在训练场上巡视,观察每一个士兵的动作和表情,及时给予指导和纠正。

     对于那些成绩优良的士兵,李世民从不吝啬自己的夸赞与鼓励。

    他会走到他们面前,微笑着拍一拍他们的肩膀,然后用洪亮的声音说道:“好样的!你们的努力和进步朕都看在眼里。

    继续保持这样的状态,将来必定能成为我大唐的精锐之师!” 士兵们听了李世民的话,心中充满了自豪和动力。

    他们更加刻苦地训练,希望能够得到李世民更多的认可和赞扬。

     站在士兵们面前,李世民的目光坚定而有力,他的声音如同洪钟一般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