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战机来临

关灯
    东面的契丹、奚等部落,长久以来在北方草原与中原的交界地带生存繁衍。

    他们在突厥的强权压迫下,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

    突厥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时常对契丹、奚等部落进行掠夺和欺压,使得这些部落苦不堪言。

    唐太宗李世民深知这些部落的处境,登基之后,便开始大力招揽他们。

    他派遣使者带着丰厚的礼物,前往契丹、奚等部落,向他们传达唐朝愿意与他们和平共处、互利共赢的诚意。

     唐太宗的诚意打动了契丹、奚等部落的首领。

    他们看到了唐朝的强大与稳定,也看到了在唐朝庇护下能够过上安稳生活的希望。

    于是,先后转而归附于唐。

    太宗皇帝对他们的归附十分重视,赏赐甚厚。

    不仅赐予了大量的金银财宝、丝绸布帛,还为他们划分了肥沃的土地,允许他们保留自己的部落习俗和自治权利。

    在唐朝的扶持下,契丹、奚等部落逐渐恢复了生机,百姓安居乐业,对唐朝感恩戴德,纷纷表示愿意为唐朝效力,共同对抗突厥。

     北面的回纥、薛延陀等部落,一直是突厥“以制北荒”的依靠力量。

    这些部落在突厥的统治下,虽然表面上臣服,但内心却对突厥的横征暴敛充满怨恨。

    颉利可汗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不断向他们征收沉重的赋税,掠夺他们的牲畜和财富,使得这些部落的生活陷入困境。

    终于,他们不堪忍受颉利可汗的压迫,先后脱离了突厥的统治。

     脱离突厥后,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也为了对抗强大的突厥,回纥、薛延陀等部落审时度势,选择与唐王朝结成同盟。

    他们深知,唐朝不仅实力强大,而且有着开明的政策和广阔的胸怀。

    李世民对回纥、薛延陀的投靠表示热烈欢迎,他派出使者和军队,与这些部落共同商讨对抗突厥的策略。

    双方在边境地区设立了联合军事据点,定期举行军事演练,互相交流军事技术。

    唐太宗的这一举措,使得突厥面临三面夹击的不利局面,逐渐改善了双方的战略态势。

     这些战略举措的顺利推进,让李世民的目光逐渐投向了朔方和恒州。

    朔方的粱师都和恒州的苑君璋,都是突厥颉利可汗一手扶持起来的割据政权,两地的地理位置极为重要。

    朔方扼守着北方的重要通道,是突厥南下进攻中原的关键节点;恒州则在关中地区的北方形成了一道天然屏障,如同一道坚固的防线,保护着突厥的后方。

    一直以来,这两个地方都是突厥进攻中原的桥头堡,对唐朝的边疆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时刻牵制着唐朝的军事部署。

     李世民一登基,就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两个地方的重要性。

    他深知,要彻底消除突厥的威胁,就必须先拔掉这两个钉子。

    于是,他派遣使者前往恒州,对苑君璋进行了封赏。

    使者带着大量的金银珠宝、绫罗绸缎以及象征着唐朝威严的诏书,来到了恒州。

    苑君璋看到唐朝的使者到来,心中不免有些忐忑。

    他深知自己身处两难之地,一边是强大的突厥,一边是崛起的唐朝,稍有不慎,便会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然而,当他看到使者带来的丰厚赏赐和皇帝诏书中的优厚条件时,心中一动。

    毕竟他也希望能脚踏两只船,以图暂时的存留。

    于是,他表面上接受了唐朝的封赏,举行了隆重的仪式,感谢唐朝的恩宠,但暗地里仍然与突厥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试图在两大势力之间寻找生存的空间。

     随着时间的推移,局势逐渐发生了变化。

    苑君璋“见颉利政乱,知其将亡”,而唐朝则越发安定繁荣起来。

    他看到了历史的走向,明白继续与突厥为伍只会给自己带来灾难。

    在唐太宗的感召下,苑君璋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率部投降大唐。

    大唐军队顺利进驻恒州,打通了可以直捣突厥可汗龙庭定襄的通道。

    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