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关灯
    典座安排完便退走了。

    李善德躺在禅房里,总有些惴惴不安,随手把《吉祥经》拿来,展开还没来得及读,就有一张纸掉了出来。

    他捡起一看,竟是自己签的那一轴香积契,从骑缝的那一半画押来看,这是招福寺留底的一份。

     “这什么意思?他们不要还了?”李善德先有些发懵,后来终于想明白了。

    住持亲见杨国忠赐了自己银牌的,自然要略作示好。

    两百贯对百姓来说,是一世积蓄,对招福寺来说,只是做一次人情的成本罢了。

    这一夜,李善德抱着银牌,一直没睡着。

    他终于体会到,权势的力量竟是这等巨大。

     四月二十四日,李善德没回家,一大早便来到了皇城。

     他刻意借用了上林署的官廨,召集了兵部驾部、职方两司、太仆寺典厩署以及长安附近诸牧监、户部度支司、仓部、金部、太府寺左藏署等衙署的正职主事们,连上林署的刘署令也都叫来,密密麻麻坐在一圈。

     这其中不乏熟人,比如度支派来的那个主事,就是两天前叱退了李善德的老吏。

    他此时脸色颇不自在,缩在其他人身后,头微微垂下。

    有右相的银牌在,谁也不敢有半句怨言。

     李善德突然觉得很荒谬,他依足了规则,却处处碰壁;而这么一块不在任何官牍里的牌子,却畅行无阻。

     难道真如杨国忠所说,流程是弱者才要遵循的规矩。

     李善德没时间搞私人恩怨。

    他直接开门见山,简要地说明了一下情况,然后拿出了数十卷空白的文牒,直接分配起任务来。

    驾部要调集足够多的骑使,以及跟沿途水陆驿站联络;典厩署负责协调全国牧监,就近给所有的驿站调配马匹;户部要协调地方官府,调派徭役白直;太府寺要拨运钱粮补给、马具装备;就连上林署,都分配了调运冰块的庶务。

     能想到砍树运果的法子,并不出奇,稍做调研即可发现。

    转运的精髓与难点,其实是在以此延展出的无数极琐碎、极繁剧的落地事项。

    整整一个上午,上林署官廨里一直响着李善德的声音。

    各位主事只有俯首听命的份儿。

    前日的委屈,今日彻底逆转过来。

     抛开内心对这个幸进小人的鄙夷,这些老吏们对李善德的工作思路还是相当钦佩的。

     李善德发给他们的,是一系列格眼簿子,里面将每个衙署的职责、物品列表、要求数量、地点、时限都写得清清楚楚,如果有两个衙署需要配合比对,把簿子拿出来,还可以合并成一个,设计得极为巧妙。

    整个安排下来,流程清楚,职责准确。

     大家都是老吏,你是唱得好听还是做得实在,几句就判断出来了。

     安排好了大方向,李善德请各位主事畅所欲言,看有无补充。

    他们见他不是客气,也便大着胆子提出各种意见,有价值的,都被一一补进转运法度里面。

    连荔枝专用的通行符牒什么样子、过关如何签押都考虑到了。

     午间休息的时候,鱼朝恩来找过一次,他拿出札子,交还给李善德,说自己揣摩了一天一夜,可惜才疏学浅,实在读不透,只好归还原主。

    他讲话时还是那么风度翩翩,言辞恳切,不见一丝嫉恨或不满在脸上。

    李善德懒得说破,跟他客气了几句,送出门去。

     下午他们又足足讨论了两个时辰,算是最终敲定了荔枝转运的每一个细节,李